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地区 >> 福建省 >> 信息正文

蔡氏福粤公源流考——福骞公三十代裔孙

蔡氏福粤公源流考——福骞公三十代裔孙  蔡石军蔡桂光
闽粤两地的蔡谱,多数认定福粤公是格公之子(毅然)。而陆丰的《济阳蔡谱》一处补说:“圣之曾孙福粤。”还有蔡火葬宗亲提供谱料说:“襄之子淳夫,生二子际美、成美。成美生协国协邦。协邦生三子:敬居、易居、潔居。潔居生三子:福锡、福佑、福粤。”按上所述而认,福粤公竟然成了“多父之子”。
    其实,福粤公并非是格公之子;也不是圣公之曾孙;亦不是襄公之五世孙。考证如下:
    一、据1 9 8 8年揭西河婆《蔡氏族谱》所载,福粤公出生于公元1 1 1 7年(宋政和丁酉四月初二日寅时),比格公生于1 1 83年(《建阳蔡氏精英荟萃))25页)大66岁;还比
格公之祖父元定公(西山公),生于1 1 3 5年(《建阳蔡氏精英荟萃》21页)大1 8岁。子比父大6 6岁,比曾祖父大1 8岁,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说福粤公是格公之子,从现有的资料看难以自圆其说。
    二、据2 0 0 4年《谭阳蔡氏通讯》15期7页载,圣公出生于公元9 7 4年(宋开宝七年),比福粤公(公元1117年)大143岁。如果福粤公是圣公之曾孙,则平均约4 8年才传一代,这在世界人口发展史上是不太可能的事。因有专家考证:人类平均传代频率在2 5至3 5年之间(多代统计)。故圣公之曾孙福粤公的说法不可靠。
    三、查襄公家谱,根本没有淳夫  —成美一协邦一潔居一福粤之传人。俗语日:“自己事,自己最清楚。”族史亦然,本宗支记载最真实。
    福粤公名叫“涣”。凡有“涣”之称的蔡谱,我们都注意查。比如最近我们到福建武夷山调查,那里的蔡氏宗亲会拿出一本老族谱,查出:湘一涣一兆信一烁胜一陈应……。与我宗支:福粤(涣)—星兴一寿传一若霖一定夫一蒙吉……不相同。武夷山那个涣非我福粤公也。
    根据《潭阳蔡氏通讯》第2 0期第1 5页《重修建阳蔡氏大宗谱的几点声明》之四:“……广东梅县松源福粤公支系……正在考证。”由此可知,福粤公的源流问题尚未弄清。
    既然福粤公与元定公(西山公)不同一个宗支,为何有些地区的福粤公后裔会立“西山公祠”、奉元定公为祖先呢?出现这样情况,原因在于族谱记史缺失,以及当时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所造成的。
   根据《史记》、《辞海》和《蔡谱》的记载,自周文王第五子姬度(蔡叔度)封于上蔡,立为蔡国,子孙以国为姓。蔡国经历了23代25任侯王,蔡国维持了600年时间。因受楚国的侵害,蔡国两次迁都为新蔡和下蔡,至公元前44 7年,蔡国为楚所灭,从此子孙分散逃难。
    战国末有燕人蔡泽仕秦昭王为相,卒葬陈留,故蔡人聚居陈留蔡氏为盛。陈胜起义时上蔡人蔡赐为柱国。蔡寅从汉高祖征战有功封肥如侯,传至曾孙,陈留蔡勋仕汉平帝为郿令,其曾孙蔡携于东汉顺帝时封蔡长。蔡克之子蔡谟于东晋前从陈留圉城迁至考城,东晋分陈留置济阳郡(今河南兰考)。成帝三年(公元3 2 8年)蔡谟被赐爵为济阳男,为开济阳郡望始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蔡氏除最盛的河南中偏东北的济阳蔡氏,还有河南西南的南阳蔡氏,河南偏南的上蔡蔡氏,河南中偏东南的南顿蔡氏(今项城西),宁夏之南的原州(今固原)蔡氏,江浙间太湖一带的吴郡(现江苏苏州)蔡氏。
    唐后期蔡剑封江南西道节度副使,其子孙遍布江西20多个县市。蔡人主体居于河南、江苏、浙江、江西一带。因避唐末社会动乱,蔡人从籍地大量逃入闽、粤。
    据颜之推《观我生赋》引“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此百谱间,蔡氏则有一谱。
    从宋、元、明、清四朝的沿革中,因朝政腐败和外族入主中原,战火蔓延,居于闽、粤的蔡氏频频迁居,宗亲分离,谱牒失传。虽南宋初有挺公、抗公整编族谱,都因交通不便、信息难通、史料残缺、考证欠力、滥于转抄、流于传讹。
    例如:揭阳蔡氏四房,自清乾隆五十五年始立,因来自福建各地,辈份又有所不同,多乡族长集中议定房次,统一辈份,决定奉元定(西山公)为祖,以折衷办法编写族谱。查福粤公至绵基公的265年期间,竞从闽赤岗高梧迁粤梅县松源,再迁揭西河婆及各地。频频迁居,宗亲疏离,族史淡化,出现福粤公是格公之子及绵基公是潮海公之子并不希奇。
    至于其他地区的福粤公后裔是否也参照了揭阳蔡氏四房的做法,奉元定公为祖,故遂建西山公祠,原因仍须考证。
    不过从蔡氏一家亲及尊重前辈的决定的角度,我们后辈子孙无须去计较小题大作,或将西山公祠更名为蔡氏宗祠。这样做会不利敦宗睦族的,甚至会妨碍我们同建阳蔡氏之间的情谊。我们应该着重精力,将家谱写好,做到史出有据、昭穆清楚、宗支顺接、以谱为鉴就可以澄示后人。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