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古迹 >> 信息正文

中国新型潜艇最优秀艇长蔡一清在返航途中殉职

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蔡一清,江苏阜宁人,1973年6月出生,1991年9月入伍,1993年10月入党,军事学硕士学位。历任某艇部门长、北海舰队机关参谋、某艇副艇长、315艇副艇长兼作战长、艇长。

 新华网青岛6月15日电 题:海魂??追忆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蔡一清

 如果说,湛蓝的波涛是大海宽广的胸怀,那么潜艇就像巡游在大海怀里的精灵,聆听海洋的心跳。

 如果说,洁白的浪花是大海激越的咏叹,那么潜艇兵就像依傍在大海心口的孩子,分享海洋的私语。

  就在祖国深海的涌浪里,一位潜艇艇长曾和大海有着这样一个约定:承诺最彻底的燃烧,邀约最绵长的和平。

 只是我们来迟了,如今,涛声依旧,艇长却已远行。

 那么,就让我们记住吧,记住在浪涛间曾有这样一个高远弘毅的生命,记住这共和国潜艇真正的龙骨??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蔡一清。

 16年不睡懒觉

 水天相接,海平如镜。

 潜艇浮出水面,破浪前行。激起的雪浪在阳光的辉射下,映出一弯七色彩虹。艇后,是一道修长的、凤尾状的航迹。

 这,是蔡一清最眷恋的风景。

 蔡一清2000年作为了解潜艇训练现状的基层代表,直接参与了海军新一代潜艇训练大纲的修订工作(此项工作被誉为海军潜艇部队走出低效、低层次训练,贴近实战施训的破冰之举)

 1991年夏天,蔡一清收起上海交通大学的免试入学通知,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迈进海军潜艇学院校门。从那时起,驾驭蓝鲸、深潜大洋就成了他一个执著的梦。

 在潜艇学院的4年,蔡一清以各科90分以上的成绩,连续3年获得“中国航海奖学金”,并荣立三等功。1995年,他放弃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怀揣优秀毕业学员证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潜艇。

 望着湛蓝色的大海,蔡一清踌躇满志。

 然而,现实给了他一个毫不留情的“下马威”:第一次组织训练,担任实习水雷长的他在指挥装填鱼雷训练时,面对密若蛛网的潜艇管路和名目繁杂的仪器阀门,一时慌了手脚,屡屡出错,装雷时间创下了支队“最差纪录”,业务长气得当场骂娘。

 蔡一清羞愧难当。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一道鸿沟。他这才懂得,证书、奖章和成绩单,绝不是他潜游深海的通行证。追逐梦想,完成从学员到战斗员的跨越,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不放弃、不服输,正是蔡一清做事一贯的风格。他申请吃住在艇上,爬舱底、摸管路,密匝匝的线路和电缆,他一根一根地走;上千个阀门、阀件,他一个一个地摸,一个月就磨破了5副手套。

 半年后,支队组织实习干部合格考试,他以满分夺得第一名,全优通过部门长独操考核,创下了支队鱼雷装填训练最好成绩。

 人前的成绩,源自背后的汗水。蔡一清曾给自己定下一个硬指标:无论工作有多忙,不管加班到多晚,每天至少坚持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艇队官兵都知道,蔡一清房间里的灯,从未在夜里12点前熄过。而清晨的起床号响起时,他又早已站在阳台上读材料、背参数了。

 “16年不睡懒觉!”2007年,蔡一清随手记下的一笔,囊括了他整个军旅生涯的拼搏与耕耘。

 “蔡艇长的笔记,是‘立体’的!”副航海长徐建明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看到蔡一清笔记本时的那种震撼。

 那是在2005年,徐建明请教有关潜艇电路的问题,蔡一清抽出了自己的两本笔记借给他看。

 那是怎样的笔记本呀!密密麻麻的记录,字里行间用各种颜色标注着序号、箭头,本子上还贴满了“附页”:别处抄来的要点,随手记下的心得,展开有半张桌面大的数据表、结构图……

 100多页的本子,被撑厚了一倍多。乍一看鼓鼓囊囊、眼花缭乱,细读来却是一个让人心花怒放的“宝库”。

 这样的“立体”笔记本,蔡一清留下了49个,摞起来有2米多高。他手绘的各种潜艇结构图、作战方案图、信息流程图、系统分布图、组织程序图有1500多幅,仅战术训练模拟图就有900多幅,铺开来比一个篮球场还大。

 勤奋的蔡一清很快脱颖而出。1997年,他被调任舰队机关,成为司令部最年轻的作训参谋。两年间,他独立完成了全军《常规潜艇军事训练的组织与实施》条例的编写,参与组织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与战备巡逻任务,被授予“优秀参谋”称号,并再次荣立三等功。

 光明的前途正在面前铺开,蔡一清却提出申请,要求回到基层潜艇部队去工作。

 蔡一清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连续5年被支队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2004年7月被舰队表彰为优秀基层个人标兵;2005、2006年连续两次被舰队评为团级优等军事指挥员;2006年4月获海军“优秀人才奖”,2006年6月被总政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11月被评为首届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消息传出,朋友和同事都劝他不要犯糊涂。“潜艇苦,潜艇累,潜艇生活最遭罪;机关条件好、人脉广、机会多,留在这里前途无量。”

<*newpage*>

 处领导也一再挽留:潜艇科副科长的位置,正准备留给他呢……

 潜艇上的辛苦,蔡一清比谁都清楚。漫长的寂寞,浑浊的空气,巨大的噪音,高温高湿的环境……第一次出海他就赶上7天的昼夜航行,风大浪急,潜艇左右摇摆30多度。他第一次尝到晕船的滋味,不停地呕吐,五脏六腑像被掏空了一样。

 可是,在大洋里骑鲸蹈海,是蔡一清一直以来的梦啊。不经历风雨,不经历艰难困苦的锤炼,怎配叫做钢筋铁骨的“潜艇人”?

 2005年,32岁的蔡一清成为国产新型潜艇??315艇实习艇长。

 梦中的舞台,向他徐徐拉开了帷幕。

 四星上将6次为他竖起大拇指

 315艇的老兵们,都记得6年前那个让人扬眉吐气的夏天??在造船厂的船台上,他们第一次见到了“315”。

 “真漂亮!”官兵们情不自禁地赞叹。简洁的造型,优雅的弧线……虽然尚未完工,却已有了一种蓄势待发的威严,一股渊?岳峙的气势!

 蔡一清2005年任315艇副艇长时,所在艇被舰队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并被海军记集体二等功一次;2006年任315艇实习艇长时,所在艇被海军评为“四无”先进单位和学习成才先进单位。

 这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常规动力潜艇。它的列装,表明中国海军的水下突击力量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这是多少代国人梦中的企盼。

 远自数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在大洋上留下了蓝色的足迹??海上丝绸之路,曾是世界上最辉煌、最传奇的航线。然而,近代中国的海军史,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程。100多年前,西方殖民者敲开中国门户的第一环恰恰是大海!

 梦成梦碎,潮落潮起,共和国海军的成立,结束了中国有海无防的屈辱。而当历史踏入新的世纪,让中国舰船的航迹划向深海大洋的神圣使命,交付在了共和国新一代海军的肩上。

 当晚的动员会,作为分管训练的副艇长兼作战长,蔡一清的眼睛亮亮的。他朗声发言:“这是一个对潜艇兵有着历史性意义的时刻,国家把最新最好的装备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让它发挥出最优越的性能……这次来船厂,是接艇,更是学习、提高、实践,是‘赶考’!”

 从机械化到电子化、信息化,新艇的结构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键盘替换了阀门、按钮取代了手柄,仅计算机就有上百台,“数据链”“信息流”……一个个新名词让曾经摘金夺银的艇员们如听“天书”。

 新型潜艇,是一个信息化的武器平台,是一座水下的高科技城堡。

 蔡一清号召大家从头学起。时值酷暑,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遭遇50年一遇的高温,人坐着不动都会汗出如浆。烈日炙烤下的潜艇机舱里,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

 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蔡一清

 有人建议等天气凉爽些再说,蔡一清摇头:“现在潜艇还没有完工,各项器件都露在外面,正是学习构造、琢磨管路的好时候。”他带头钻进狭小的舱室,干一阵,就大汗淋漓地钻出来喘上几口气,再进去接着干。

 争分夺秒,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潜艇研究得精细些、再精细些,透彻些、再透彻些……一天中午,蔡一清钻到一个很少有人会注意的角落里熟悉管路,不料右腿被管子卡住了,动弹不得。

 午休结束、有人发现时,他已被困了2个多小时,右腿成了青紫色。而就在等“救兵”的时候,他还画出了3幅管路图。

 凭着这样一股劲儿,蔡一清与战友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全艇各舱室的构造与系统细细摸了一遍,画出了详尽的平面图和数据表,记录了几万字的笔记和心得。

 对于学习钻研新装备,蔡一清有个形象的比喻:“知其然,只能证明你会‘识字’;知其所以然,才能代表你会‘作文’。”

 一次,他摸完管路坐在舱室休息,抬头看到舱顶密密匝匝、粗细不一的黑色电缆上,印满了ABCDE等黄色小标记。

 “为什么做这样的标记?它们的含义是什么?”蔡一清颇感好奇。他请教在场的工人师傅,但没人说得清,他又去查阅资料,也没找到相关记载。

 那就摸着线一根根走,一遍遍对比!蔡一清决心弄个清楚。他捋着电缆细细地分析。原来,每一个标签、每个字母、每个数字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代表电线与哪个配电网络连接,经过哪个保险丝盒,向何种类型的设备供电……这个发现让蔡一清兴奋极了,他对近百个类似线路和阀门都进行了摸排编号,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潜艇里迷宫样的管路,由此成了自家手心里的掌纹。

 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蔡一清接待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马伦上将

 对于蔡一清下的苦工夫,有人并不理解:“‘副长三件宝??哨子、袖标、部署表’。把作战系统搞明白就行了,何必搞得这么辛苦。”

 蔡一清却认为,只有尽可能地熟悉了解装备,全面掌握系统知识,才能熟练驾驭新型潜艇,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

 凭着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蔡一清和官兵们在接艇期间向厂方提出改进建议800多项,95%被厂方采纳。

<*newpage*>

 潜艇出厂那天,厂方代表感慨地说:“把新型潜艇交给你们操纵,把祖国海疆交给你们守卫,我们放心!”

 2007年9月,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马伦上将访问中国,315艇承担了接待参观的任务,这也是新型潜艇首次向外国海军最高将领开放。

 从艏舱到艉舱,马伦用挑剔的目光上下打量。他戴上白手套,在各个难以清洁的死角逐一摸过……看着洁白如新的手套,马伦半小时内6次竖起了大拇指。

 蔡一清始终陪在马伦身边,对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中校先生,这里所有的管路和线路你都知道它们的用途吗?”在最后一间舱室,马伦发问。

 “是的,将军,这是我作为一名艇长的职责。”蔡一清自信地回答。

 马伦笑笑,指着一条线路,问:“在允许的情况下,你能告诉我这条线路通向哪里吗?”

 “当然,这是一条负责输送直流电的线路,长25米,承担14台设备的供电。”说完,蔡一清一个不漏地把14台设备的名称说了出来。

 有过舰艇机电部门工作经验的马伦上将惊叹道:“太让人惊讶了,阁下是我见过的最熟悉自己潜艇的艇长!”

 参观结束,马伦在留言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你们军事素质好,装备保养好,我相信你们在海上也是最棒的!”

 这是来自海上一流强国的老兵,向异国同行的敬礼。

 315艇长狠得像老虎

 如果说水面舰艇是在疆场驰骋冲杀的战将,那么潜艇就是深海中蒙面的独行侠。漆黑的水下,它潜游、静默、积蓄、隐忍,寻找最出其不意的时间和角度,给予敌手致命一击。出手的机会只有一次,错过则前功尽弃。

 在315艇员队宿舍走廊,悬挂着各种反潜武器的彩色照片和性能参数;会议室里,张贴着任务海区的水文情况、兵力部署。315艇的每个专业技师都会随身携带一个“预案包”,里面装着训练和战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和解决方法。

 “这是蔡艇长传下来的习惯。”艇队官兵们说,“他常讲,平时充满敌情观念,想得多、想得细,战时才能‘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在历次演讲与报告中,蔡一清多次讲道,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褒奖,但只有一支真正具有打赢能力的军队,才有资格拥抱和平。

 新艇导控台上有一个“四弹准备”按钮。一次学习中,蔡一清突发奇想:那能不能实现四弹齐射?

 他把作战部门业务骨干召集起来,连夜开会研究。大家查资料、画图纸、做运算,经过半个月的论证,得出结论:不可行。

 蔡一清并没有放弃。他对论证过程进行了详细推算,发现在研究时参数取值没有达到最小。

 按参数最小值重新论证!”终于,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果出来了:导弹发射间隔时间可以缩短十几秒。

 在1秒钟可以决定一场战斗胜负的今天,这十几秒的时间是多么宝贵!

 在蔡一清一本笔记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不论做什么,就是要拿第一,第二就是失败。

 这是他做事一贯的信条。

 就连娱乐活动也不例外。316艇的篮球队是支队多年来的冠军,可蔡一清就是不服气。与对手的每一场比赛,他都用DV拍摄下来细细研究,还专门建了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篮球战术资料”。

 315艇的队员上场,每人口袋里装张纸片,写着攻防队形战术……渐渐地,315艇球队胜多败少,逐渐赶上了冠军队。

 “打一场球下来,最累的不该是身体,而是脑子。”蔡一清曾说。在他看来,球场不仅仅是放松身心和锻炼身体的场所,同样也是锤炼艇员们意志品质、头脑反应的地方。

 球场只争第一,战场更无亚军。

 来到支队的每名新兵和实习学员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下艇别下“315”,艇长狠得像老虎!

 的确,蔡一清带兵的“严苛”出了名:早上出操,支队规定官兵要跑3000米,315艇必须跑5000米;游泳训练,一般要游1000米,315艇的人必须游2000米;值更人员独操考核为60分及格,315艇80分才算及格。

 “要想成长进步,来315艇你是走对了,这里会给你广阔的发展平台;要想混日子,那你请走别路,我们315艇决不允许有这种人。”这是蔡一清接领新艇员时常说的开场白。

 舵信技师宋卫入伍前只有高中学历,从没写过超出1000字的文章。一次训练中,他发现用尾舵代替围壳舵可以降低用舵频率。蔡一清鼓励他从提高潜艇战斗力和生存能力的角度进行研究,同时对他进行理论辅导。

 几个月后,宋卫的“隐蔽操舵法”日趋成熟,既降低了噪声,扩大了探测范围,又使耗能大幅下降。反复试验后,蔡一清手把手指导宋卫撰写了8000字的学术论文,并在《潜艇学术研究》上发表。2006年,宋卫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

 为了提高艇员技能素质,蔡一清的“招术”层出不穷。他深知,要使潜艇在未来海战中打得赢,就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短板”。

 液压系统是潜艇的“神经”。舵液压战位新兵刘涛刚上艇时,连基本的阀门、管路都认不全。蔡一清却要他1个月后给官兵们讲课。小刘慌了,硬着头皮去学。班长也急了,天天给他“开小灶”。

<*newpage*>

 被逼到极限的刘涛居然在“规定”时间内“啃”下所有专业,半年后成为艇上技术能手。一次重大演习中,液压系统突然失灵,他在1分钟内成功转换舵压,避免了事故。

 两年来,315艇涌现出一批士官小专家,先后有30多人次立功受奖,3人荣立二等功,4名士官撰写的学术论文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8名士官分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二、三等奖,艇队还捧回了沉甸甸的“海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奖牌。

 也许,潜艇人无法尽看日出日落、云飞浪卷,无法与海鸥结伴,与浪花同行。但,在静静的深海里,蔡一清和他率领的这支部队,正在静静地驶向胜利的高地。

 这是潜艇人特有的进军,这是属于潜艇人的风景。

 不要问我在哪里

 2007年10月19日,315艇将永远铭记这黑色的一天。

 这本应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航程:蔡一清驾驭315艇参加全训考核。对一名艇长来说,只有全训考试合格,才能领取奔赴远海战场的“通行证”,才能真正驶入大洋,执行作战任务。

 突破“敌”水面舰艇反潜封锁、潜对潜攻击、战斗航行损害管制……连续19个小时的“战斗”,10多个海上复杂课目悉数上演。在蔡一清的指挥下,潜艇实射1枚新型鱼雷、2枚导弹并全部命中目标。

 考核组成员频频颔首:“蔡一清,果然名不虚传!”

 19日凌晨3时30分,潜潜对抗考核正在进行,扩音器里突然传来声呐兵急促的报告:“艇艏出现异物摩擦声!”

 所有人心头一紧。蔡一清命令声呐兵继续侦听,5分钟后,近似钢缆断裂的声响再次刮擦人们的耳膜。显然,潜艇挂住了渔网钢缆。

 蔡一清立即决定潜艇浮起查看。4时10分,潜艇浮上海面,打开升降口。在手电的光束下,只见潜艇前甲板被刮出一道3指宽、近尺长的划痕,包在艇外的消声瓦翻起了半块砖头大的一块。

 考核正在进行,蔡一清来不及细看,潜艇再次下潜。

 6时,全训考核圆满结束,艇员们驾艇返航。归途中,已19个小时没有合眼的蔡一清在声呐室躺了不到10分钟,实在放心不下潜艇,又与声呐班长陈晓刚一同从舰桥侧门走上甲板,准备详细查看受损情况。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个涌浪突然打来,陈晓刚脚下一滑,顺着舷侧下坠。蔡一清眼疾手快,一手拉住扶手栏,一手去拉陈晓刚。

 而之前已被钢缆刮扯碰松动的扶手栏在两人重力和海浪的推动下突然断裂,蔡一清与陈晓刚落入海中。

 艇指立即下达停车口令。官兵们携带安全锁、急救箱、救生绳、救生撑杆,迅速组织营救。救援组5名官兵穿上救生衣,争先恐后跳入海中。

 深秋的水温只有9摄氏度,此时海面浪高达到3米,疾风卷着怒涛一浪高过一浪地涌来。蔡一清与陈晓刚瞬间被巨浪推出120米外。营救官兵随即放下救生筏,艰难地向两人接近。

 与风浪搏击了数十分钟后,陈晓刚刚被官兵们推上救生筏,一个大浪就将救生筏打翻。筏上官兵钻出水面后,就再也找不到陈晓刚的踪影。

 另一边,士官蒋啸峰和部门长闫三普抱住了蔡一清,奋力向潜艇接近。

 巨浪一波一波地涌来,海水大口大口地灌进嘴里,蒋啸峰使出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救生绳将艇长和自己紧紧捆在一起,然后用牙齿咬住了战友们抛来的绳子。

 当大家奋力把他们拉上艇时,蔡一清已冻得全身乌紫。官兵们有的脱下衣服,紧紧地抱着艇长,帮他暖和身子;有的协助军医,轮番做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

 更多的人则围在他的身边,拼命地喊着:艇长,你醒醒,艇长,你醒醒啊!

 可此时的蔡一清已经没有了心跳和呼吸。他与陈晓刚在归航途中,永远离开了他们深爱的战友、潜艇和大海。

 “我万里海疆痛失一员良将!”拿着蔡一清全训考核的全优成绩单,一位将军扼腕叹息。

 “他是中国潜艇真正的‘龙骨’,壮志未酬,壮志未酬!”军工厂一位专家听闻噩耗,老泪纵横。

 “他是我们值得托付生命的兄长!”艇队官兵一片悲泣。

 英雄虽已远去,英魂长卫海疆。315潜艇再次出航,艇员们把黄色的菊花,洒向湛蓝的大海。

 2008年,315艇展开了新一轮的全训比武,拿下支队12项专业的11个第一。

 那首蔡一清最喜爱的《潜艇兵之歌》,依旧在舰艇间传唱,在军港上空一遍遍地回荡:

 “不要问我在哪里 问我也不能告诉你

 我们是中国海军潜艇兵 航行在深深的海洋里……

 你说你看不到我的军旗航迹 我只能告诉你我是制胜霹雳

 渴望在战火中锻造辉煌,更愿意把和平献给大地……”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