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历史 >> 信息正文

冲绳“仲井真”是闽蔡姓后代

到底福建与古代的琉球王国(现在的冲绳县)有多少密切的关系?到底冲绳以前是不是中国的领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琉球王国正式建立于1429年,1879年被日本兼并,其间存在了450年。琉球王国建立时,中国正处明朝。据《明史·琉球传》记载,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向明朝朝贡,琉球国王被明皇帝封为“中山王”。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察度在朝贡时提出要求赐予一些中国人丁,以便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及来往通商,明太祖接受察度王的邀请,赐闽中舟工三十六姓。其三十六姓,到底指的是三十六户还是三十六人,或者“三十六”只是一种虚数,至今仍有争议。

古冲绳绘图上的久米,扼那霸海口门户

中国人大量移民琉球王国,是在明朝灭亡之后。琉球王国的正史《中山世鉴》记载,清兵大举南侵,明朝灭亡,一部分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从福建等沿海地区渡海逃来琉球王国,当时来到琉球的共有三十六姓人家,居住在首里城附近的久米村。

从闽人三十六姓迁居琉球,到琉球被日本兼并的五百年期间,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多出任琉球王府的外交官,琉球进贡使团的正议大夫、中议大夫多为闽人三十六姓后裔担任。他们的后裔世代负责航海、造船、外交文书的编写、翻译、对华贸易等事务,因此在琉球社会中地位较高。

明、清时代,琉球国也不断向南京和北京的国子监、以及福州的琉球馆派遣留学生学习中国的语言,因此琉球语受到了汉语闽语尤其是福州话的影响。

此外,在琉球,姓“仲井真”的都是蔡姓福建人的后代。

蔡温先祖据说是北宋的蔡襄

明初,福建泉州府,今南安县人蔡崇(宋代鼎甲、端明殿大学士蔡襄的后裔)等人奉命迁居琉球。后世子孙蔡让在琉球第一尚氏王朝中任通事(翻译官)。他有一女名蔡亚佳度,1443年生于琉球国久米村(冲绳那霸市),逝于1493年,至今深受冲绳和福建蔡姓人赞许。她年轻时守寡,谨遵汉人传统女性之德,拒绝再嫁,被视为“贞烈之德”。她为蔡氏建宗祠、供族神主,赢得了族人敬重,其名在琉球蔡氏族谱及中国史书《琉球国志略》中均有记载。蔡让的几个儿子瑆、璋、璇、珣等在当地也有一定影响力。

蔡温是当时在琉球王国的中国人后裔的代表,出生于清康熙年间的1682年。其父亲是当时久米村的最高实力者,也就是在琉球中国人的头。蔡温15岁中秀才,19岁就任通事(翻译)。27岁时,被国王任命为“进贡存留役”前往福州负责与清王朝的交往事宜(当时福州有“琉球馆”)。3年后回国,出任皇太子尚敬的教师。次年,国王去世,尚敬继承王位,蔡温被任命为“国师”。

冲绳县知事仲井真弘多的祖先蔡温,是琉球王国最著名的政治家。

1716年(康熙55年),由于尚敬王就任国王需要清朝的册封,因此派出使节团前往北京,蔡温担任使节团的副团长(副使)。当年从那霸出发后,中途遭遇暴风只好折返。次年2月,再度出发,成功渡过大海来到福州,再从福州前往北京,于8月抵达紫禁城,见到了康熙皇帝。1718年2月,携带康熙皇帝对尚敬王的册封诏书,蔡温和使节团离开北京取道福州,于8月份回到了琉球王国。次年,蔡温就任琉球王国的“三司官”,相当于宰相。执政20年,被称为是琉球王国历史上最好的“小康时代”。

说来也是巧合,现任的冲绳县最高行政长官———冲绳县知事仲井真弘多是蔡温的后裔。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正因为自己是蔡温的后裔,因此对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冲绳学学者伊波普猷、真境名安兴于1916年出版的《琉球五伟人》一书中,列举出了为琉球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五位历史人物麻平衡、向象贤、蔡温、程顺则、向有恒,其中,蔡温、程顺则两人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

冲绳县的一项不完全统计称,闽人三十六姓目前在冲绳的后裔人数大约有2万人。大家到冲绳去旅游,说不定为你开车的就是中国人的后裔们。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