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国故城 >> 信息正文

楚问鼎中原的一把尖刀

楚国拿上蔡城做了它的军事重镇。

    春秋末战国初,上蔡城成为楚国的军事重镇,“是由三个条件造成的,一是位置适中,地形险要;二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三是交通便利,利于行军运输”。上蔡县地方史志专家尚景熙先生说。

    春秋中期以来,楚国“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兵力局限在南阳盆地和江、汉流域,楚国要北上争霸中原,军队调遣和辎重运输都要通过伏牛山区,很不方便。客观形势要求楚国必须在方城之外,即伏牛山区的北面建立新的军事基地??北方四镇。

    楚灵王曾和大臣析父讨论此事,楚灵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吾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对曰:“畏哉!”

    意思是昔日楚国兵力偏居南方,中原诸侯不服楚而服晋,现在楚国在伏牛山区北面,东西并列建立了四个“赋皆千乘”的军事基地,即上蔡城、陈城(河南淮阳)、东不羹城(河南舞阳)和西不羹城(河南襄城)。楚灵王得意洋洋地认为,诸侯都怕了我。

    上蔡西连东不羹城和西不羹城,东接陈城,北衔召陵(河南郾城东),南屏淮水,可以控制各方,位置极适。同时上蔡城周围汝水迂回,岗岭起伏,地势也是比较险要。

    上蔡成为楚国的军事基地的另一大要素,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楚国的本土江、汉流域,直至战国时期还是“火耕水耒,民食鱼稻,以鱼猎山伐为业”,南阳盆地到战国末期还是地旷人稀,但上蔡所在的黄淮平原,商朝已经开发,西周时诸侯国林立,土地经过垦殖,适宜黍、稷、菽、麦、稻生长。

    上蔡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大城,楚灵王称其“赋皆千乘”,这里面是有账可算的。古代一辆战车,配七十多个士兵,一千辆战车,就会有近十万军队。一座城池,有能力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可见其富裕。

    战争需要调遣军队和运输辎重,道路成为战事的重要因素。当时的上蔡城为淮河上游的交通枢纽,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会盟等所经的途径,可以判断当时经过上蔡的交通要道有五条:西通方城,东通沈、项,南通息,东北通陈,北通郑。

    因此,春秋晚战国初,上蔡城成为楚国方城之外的军事重镇,是楚国向北扩张的一把尖刀。楚国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它还给蔡国的。

    楚国驻兵上蔡后,也曾加以修整扩建。蔡国故城遗址上,南城门右侧有“U字形”深坎,是瓮城,其间可埋伏士兵,北城垣上有20多米高的烽火台,至今仍能反映出一个军事基地的特殊风貌。

    之后历代楚王都派亲信重臣到此驻防。本系列的主人公??郭庄一号楚墓的主人,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531年楚国抢了上蔡城,中间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准备期后,到公元前481年,才开始以此为重要基地,向北扩张。

    楚先是“灭陈而县之”,之后楚国灭杞、灭莒,向东北扩张到今山东境内。向北,公元前398年楚兵“败郑师,围郑”。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伐韩,取负黍”(今河南登封县),兵力到达今新郑、登封一带。公元前379年,“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势如破竹,已经打到黄河边上了。

    “楚国在北方的发展,并不是全由上蔡出师,但陈、魏、韩、郑四国国境均与上蔡毗连,楚在对这些国家的战争中,军事部署、兵力调遣,应该说都与上蔡这个军事基地有关。”尚景熙先生说。

到了战国中期,上蔡成为楚国淮河流域的屏障:楚国要捍卫淮河流域,就必须据守上蔡城。三晋攻占上蔡城,就可兼取淮河上游。因此,当时上蔡城成为楚、魏、韩争夺的主要对象。

到战国后期,楚已迁都陈郢(河南淮阳),上蔡仍是保护陈郢的战略要地。直至秦统一全国,上蔡方失去其战略位置。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