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之我见
修谱之我见
蔡色吉/文
作为参与修编族谱的人,最大的光荣莫过于鉴阅先祖的历史。把其源流及衍派之世系,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地载入谱书,供现代及后人知其所由来,遵循续编和延伸。
当我们回顾在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中国大地上,不知经历了多少沧桑,也不知发生了多少悲剧。但我们亲身耳闻目睹的,永远不会忘却的从1 966到1976年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恐怕是人类以来整个地球上所罕见的大悲剧。它的愚昧、荒唐、残酷,的确“史无前例”,为具有理性和良知的善良人们所无法想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富有民族传统价值
的族谱被洗劫、焚毁一空,致使现在族人,对自己的衍派源流不知,昭穆不清,处于朦胧的状况。但庆幸的是,有视先祖如性命珍藏下来为数极少、极少的手抄本或偶有版本的旧谱。
我们的家族历来就是在祖国氏族之林中,尊宗睦族和与邻友好方面可说是楷模。历代都涌现出无数贤达之士热爱家族,关心家族。为了搞好蔡氏文化,编好蔡氏族谱,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主,广开言路。先哲有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谓“一得之愚”,往往可能正是关键问题,或切中要害的。能够经常以家族为虑、关心家族大事,这就是家族兴旺发达的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愚昧、荒唐、残酷的时代
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国已进入崭新的时代,在文明昌盛、民主自由、尊重科学、弘扬民族文化传统遗产的大好形势下,热忱地关心我们的家族,不再噤若寒蝉,一扫过去那种闭塞的局面。为了把族谱修好早日面世,使我们可爱的家族更快振兴起来,不要徘徊于门外,应该殚知竭虑,大家都来关心,都来贡献,不要吞吞吐吐,不是“适可而止”,应该家族仁人,盖兴乎来!
我们都知道,一个氏族人多地广,源远流长,衍派复杂。一部族谱,序言是灵魂,世系是核心,考稽源与流,理顺历代的传承关系,是族谱的重点,也是修谱的难点。因此,先哲曾告诫后人,修谱要以“为宗其宗,而不为他人之宗;祖之祖而无舍己之祖,斯免不仁不智之说矣”。这简简单单的三言两语,便道出修谱之要害,以免造成以讹传讹之不良后果。纵观全国各姓氏人口的迁徙,都是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派系的;抑或是同期次,也有不同派系,不同祖迁出的,混混杂杂;或为出仕外调,或为战乱避祸求安,或为经商等等。所
以,修谱尤为慎之。修编同支系、同一祖宗传下的家谱,还比较容易些,如果在一个区域内要修一部不同衍派的综合族谱,那就难了。综合性族谱,是由同姓而多支不同衍派联合编辑的。所以,在各支派的源头在没有旧谱可查证根据,又没法考稽清楚的情况下,只有以在所在地的肇基祖繁衍而下的子孙进行编写世系,切不可冠以是谁的子孙,留以待考为妥,若有质疑者,加附注说明。千万别像我们这里十四年前,编修的综合族谱那样出现偏差,经广泛查考,参阅对各衍派搜集到的旧谱,不难发现其中确有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以及虚构等不实之处,甚或而统归于其中某一系,造成源流不清,昭穆混乱。
例一、从两位先祖于南宋末期自福建人粤,现在其后裔都有几万人,居住分布多个自然村落的大乡望族,所搜集到的多本旧谱(明朝时修)手抄本的记载都很清楚。在前言中,都有详述先祖世居何地(省、府、县、巷都有),于何时因何事迁入某地,曾暂居某地,再定居某地,其婚娶、死亡归葬都很清楚,再从世系瓜藤图表中,其肇基祖以上从河南入闽,至迁粤的历代传承世系都有列表阐明,昭穆有序,以下的传衍也有续接;人物传赞、宗族大事记等都有。略者,只省其肇基祖以上的世系瓜藤,余者均同样有记载。
例二、族谱虽殁,而先祖在先朝创建的祖庙(祠堂)尚在,子孙显达,有科举出身,受封迪功郎等,祖庙前竖有石旗表(也称旗杆夹),古老斑驳的灰泥浮雕祠联,还可清清楚楚着到“济阳世泽,元定家声”的联文;再从搜集到的祖训资料的训词中,也都是元定公的遗传家训,这一切都表明该系是西山公衍派,却被接为襄公派的雍郎之十二代孙。
在此,简单的列举以上二例,就可看出一些问题了,余者无需再举了。如果说例一的错接是有谱不依,那我们修谱(含重、续修)的第一手资料是需要根据什么呢?若说例二的错接是缺欠深入调查,这样说法未免不妥吧!因为既可被定为雍郎之十二代孙,这不是空穴来风,应该是有所根据的!这也很矛盾,既知雍郎的十一代孙,何不列出其世系的传承关系呢?
细看该谱,诸如此类比比皆是。故族谱印刷出版后,族人知者,见版有错,提意见反驳,不购买,造成积压几千本,虽已购买者,看己祖之由来者,便以讹传真,不但造成今后重修族谱的难度和量度,如若今后修谱的人员不轻心,只为了省时、省力又欲节钱,认为人家前已有谱而照搬,查考者少,因循者多,正是其果堪忧,为害深矣!
鉴此,笔者之见,各地宗亲会在筹划重修或续修族谱时,要光明正大,综观历史,总览全局,排除歧见,向列宗列祖负责,面向事实,展望未来,把错误的纠正过来,漏编的补上,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编委及其执笔者,严格要求自己,摆正位置,不要受任何个别人权势的干扰,要以宗其宗,而不冒他人之宗;祖之祖而无舍己之祖;我们的修谱是为敦宗睦族,加强团结,增强亲和力和凝聚力,而不是像社会上的政客那样,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为了自己去打跨别人;千万别把以自己的祖宗为轴,其他衍派的祖宗须得跟着转的错误行为。因为修谱面对的是源远流长,衍派繁茂且复杂,更由于年代悠久,岁月沧桑,族谱受损,甚或湮没,史料欠缺,而编篡族谱又是一件浩瀚的文化工程;它像志书一样,不但不可褒,也不可贬,须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地阐述。所以,我们要尽力搜寻资料,据史以考,析疑辨误,追根究底,务求其是,弄清渊源,理顺昭穆,及其历代世系的传承关系;比如有些曾被编错或传说中讹传者,使之澄清谬误,正本清源。在修综合族谱中,有些地方族谱已殁,缺欠史料
依据,又没有其他资料可查的,就以该地衍派的肇基祖起传衍而下的列出世系瓜藤图表,其上源流情况,都用文字说明者,应加以叙述,暂不能冠以是谁的子孙留待有发现新的史料时,才加以核对连接。至于远祖的问题,如有不同史料岐见,又无法可分清质疑者,应附注说明,不能做结论,暂且搁下,让出研究的空间,让后来者去考证、解决。
另外,在总会的统一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蔡氏族人推行实施统一规范的新辈序。纵观我国其他姓氏,已有此举。因为它会方便宗亲之间在交往中的相互称谓,分尊卑、明昭穆,且能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在启用上,比如我们暂排的辈序在100代,从度公封姓迄今是3052年,若以30年为一代人的传衍,那么现在约是100代,这样100代的代序,它的辈序在百代新辈序诗中定格在某一字,从此排用下去,便形成了统一。至于有些地
方的宗亲,历来有谱可依,代序已明者,则按统一定格的代序同辈序诗(字)向上或往下推。若在新百代辈序中,有的字与各地的祖辈或现代人名字相同,这是难以避免的,可选择与该字同义或近义的字代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