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历史 >> 信息正文

福建漳浦蔡世远蔡新:叔侄名臣 谦谨为官

【木偶戏】漳浦梁山九十九尖,山间闻名清泉岩。岩下有个下布社,两帝师出生就“治家”。乾隆帝师蔡世远,嘉庆帝师是蔡新。蔡氏叔侄人品端正,学问渊博清贫一生……

美丽漳浦,一座千年古县,“一村两帝师、叔侄皆名臣” 的故事在这里广为传颂。戏中所讲的两位帝师--蔡世远和蔡新叔侄二人,分别是乾隆和嘉庆的老师,身后均被册封为太傅并赐谥号,诏令入祀贤良祠。

蔡世远(1682-1733年),字闻之,号梁村,因世居福建漳浦梁山,学者称之为“梁山先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后入值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位列九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镇南:

他是康熙乾隆年间著名的理学家。乾隆小的时候(当皇子的时候),曾经以他为师。乾隆对蔡世远的学问评价很高,说他“研究于天人性命,砥砺于理学文章”。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 王日根:

南宋时期就流行了理学,像周敦颐、朱熹等人的学说对蔡世远家族都有很大的影响。蔡世远是理学名臣,研究理学,也弘扬理学。这样一种家学的传承实际上对他的儿子、侄儿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历任工、礼、吏、刑、兵等五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总裁、太子太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镇南:

蔡新对他叔叔写的理学文章、做的理学研究有很深的领悟,而且把它贯彻到自己的从政实践当中去。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 王日根:

蔡新在清朝政坛上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官员,在福建人出仕为官者中,他是任职时间较长、贡献比较大的一个代表。

回望这“一门两帝师”的成长成才,蔡氏一族的家规家训发挥着重要作用。蔡世远著有多篇关于家规家训的论述,具有代表性的有《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寄示长儿》《跋祖祠规条》等。

秉勿贪之志  守清正之节

漳浦城南,巍巍梁山,群峰并峙,绵亘百余里。蔡世远、蔡新叔侄二人都出生在梁山脚下的大南坂镇下布村。尽管小村不知名,蔡氏家族却是宋代名儒蔡元鼎的后裔,属世代书香之家。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 王日根:

蔡世远的祖父蔡而煜是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的学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镇南:

蔡世远父亲蔡璧,曾任罗源县教谕,善于教学。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福州鳌峰书院后,曾聘请蔡璧出任首任山长(校长)。张伯行知道他家境困难,想有所赠予,提高他的薪资,蔡璧坚决谢绝:“家口少无内顾,此间月给足用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镇南:

他意思就是说他的收入够用了,这样给他加薪有碍于他的声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 王日根:

蔡世远的母亲吴氏也特别注重对孩子们品行的教育,告诫说“一丝粟必问所从来”,意思是一根丝、一粒米都要弄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

在长辈的教育和影响下,蔡世远为人重义轻利,治家清苦朴素,为师鞠躬尽瘁,为官清正爱民。

著名文学家、蔡世远的友人方苞曾回忆道,他与蔡世远经常在一起纵论“民生之利病,吏治之得失,百物之息耗,士类之邪正,无一语及身家浅事者”。

在《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中,蔡世远要求族中子弟要“今日强毅立志,终身守此不移”。他在强调坚守志向的同时,还在《跋祖祠规条》中要求“勿贪其非有”,切莫将他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蔡世远虽身居高位,位列九卿,却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妻儿“敝衣粗食”,在京官邸起居外室只设一床一帐。

遇到好友来做客,他就将外室的床铺让出来,自己睡在后夹室里。当夏秋时节,蚊虫叮咬,通宵不得安宁。有一次,其门生陶太常进入蔡世远的卧房为其妻子诊病,看到挂的是补过的旧蚊帐,盖的是补过的粗布被,不禁叹息。

严义利之辨  存敦厚之心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秋,时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的蔡世远,在《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一文中写道:“文章特一端耳,立心、制行更为要著。愿诸子弟笃伦理之际,严义利之辨。”

在这方面蔡世远做出了榜样。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蔡世远考中进士,并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次年,因为父亲病重,蔡世远请假回家探亲。期间,父亲去世。按照清代的礼制,蔡世远应在家服丧守制。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冬,蔡世远服丧期满,次年二月回到北京后,方知按照新出的规定,他此时才回属于休假超期。负责此事的小吏趁机向他索要贿赂,表示要是给他点好处,就按旧规当作服丧期满,照样当官,不给就按新规办,视为省亲假超期,将被夺去官职。正直的蔡世远偏偏不吃这一套,宁可不当官也不送礼。蔡世远对官场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不用说走后门、送礼、找关系,足见其刚直的气节。

蔡世远深知父辈兄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十分重要,他在《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中写道:“愿诸为父兄者,各宏裕其量、洗濯其心,去其斤斤沾沾卑卑之念,常存此蔼然恻然惇然之心。”

漳浦县两帝师文化研究会会长 蔡水枝:

意思是希望我们蔡氏后人要宽宏大量、净化心灵,去除斤斤计较、沾沾自喜、卑微低下的念想,常存和蔼、恻隐、敦厚之心。

蔡世远的家风家训对其后人影响深远,尤其是他侄儿蔡新。这里是蔡新纪念馆,位于漳浦县城西宸岭下,坐北朝南,正殿安放着蔡新及其夫人的坐像,上方悬挂着五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太子太师、文华殿大学士、四库全书总裁等多个匾额,昭示着蔡新显赫的一生。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 王日根:

蔡新的一生当中,担任过五部尚书,直至文华殿大学士,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叔父蔡世远对他的培养和教育。

蔡新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与兄弟以及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然而蔡新天资聪慧,深受叔父蔡世远的疼爱。蔡世远兴办梁漉书室,延师以教,还用朱熹的话教导他说:“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

漳浦县两帝师文化研究会会长 蔡水枝:

意思是读书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而且要根据文义去体验、实践它,这对蔡新及其他蔡氏后人的学业有很大影响。

距漳浦县城十余里的梁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刹清泉寺,蔡新出仕为官之前,曾在这里边砍柴边苦读。

雍正二年(1724年),蔡新18岁应童子试,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二甲第一名),被选为庶吉士,第二年授编修,进入翰林院。当时,乾隆命史馆官员每日呈进经史讲义,各抒己见,以考察其学问根底的深浅。蔡新呈进讲义数十篇,深得赞许。

在其后为官的50年中,蔡新始终铭记叔父的谆谆教诲,谦虚谨慎,勤勉从政,以求仁为宗旨,以不动心为旨归,坚守“清、慎、勤”之风范,深为时人敬仰。

有万世溪南 无百年宰相

溪南村,与蔡新家乡下布村相邻。在该村,处处可见村民们为纪念蔡新敦亲睦邻所做的剪纸。

漳浦县民间剪纸艺人 卢淑蓉:

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家讲有关蔡新的一些感人故事,所以我们很多剪纸艺人都来剪跟蔡新有关的剪纸画像,来纪念他。

原来,蔡新身居高位告假回漳浦期间,家乡下布村与邻村溪南村发生纠纷,族人找到他希望他向地方官施压,借助官府力量为本村撑腰。蔡新却劝说道:“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镇南:

意思是溪南村一直存在,而我当宰相却当不了多久,应避免村与村、族与族间的矛盾,教育族亲懂得仗势欺人不长远、和睦相处得平安的道理。

蔡新的这种做法也是深受叔父蔡世远的影响。当时,蔡世远常常教导蔡新:“忠厚居心,天必福之。勿以气凌人,勿贪其非有。”为此,蔡新持礼甚恭,非常尊重地方官吏;但对府县官吏的刻意奉承巴结,以及自己的一些族亲乡邻、门生故旧拿虎皮当大旗、讨便宜的现象十分反感。借一次寿宴机会,他向在场的府县官员及亲朋好友说道:“身居宰相,家属县令。”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镇南:

意思是自己虽然身居宰相高位,但家还是在县令管辖之下,要遵守地方的行政法令。他还郑重宣告,地方官员士绅不必来府送礼问候,地方政事他概不过问,族人亲友犯法与他人同罪,不得以他名义求情。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 王日根:

他这样一种做法,其实也是尊重地方官员,让自己的亲属能够循规蹈矩。这也为世人树立了一个良好典范。

嘉庆元年(1796年),蔡新90岁,门生纪晓岚、刘墉等作诗撰文,赞誉这位“通儒硕学、跻身台辅”的老师。嘉庆四年(1799年)12月,蔡新于家中逝世,享年93岁。嘉庆御批:“原任大学士蔡新人品端正,学问深醇。久任纶扉,兼综部务,俱能恪恭奉职……并赐祭葬,谥号文恭。”

政声人去后,清名在人间。叔侄帝师以其一生清廉节俭、勤政爱民的端严操守,烛照人心,启迪后世。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