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历史 >> 信息正文

十九路军蔡廷锴将军抗日真实视频流出,震惊全球蔡氏

    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罗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然而不幸的是,母亲突然去世,仅上了3年学的蔡廷锴被迫辍读。
    13岁的蔡廷锴过早地担起生活的重担。忙时他和姐姐种地,闲时他和父亲学裁缝。生活的磨难,练就蔡廷锴倔犟的性格和健壮的体魄。

蔡廷锴将军)

    随着年龄的增长,蔡廷锴的眼界越来越宽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侮,清政府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常使他愤恨不已。一本《三国演义》蔡廷锴看了又看,爱不释手。他相信自己有一天会像赵子龙那样驰骋疆场杀敌报国。
    1908年9月,蔡廷锴与本地农家女彭惠芳结婚。
    1910年,新军来到了罗定县,蔡廷锴瞒着父亲、妻子,以外出替人裁缝衣服为借口,加入新军。多年的夙愿一经实现,蔡廷锴格外振奋。出操训练一丝不苟,很得上级的赏识,前后仅两个月就由副兵升为正兵、上等兵。

(作战中的蔡廷锴)

初露锋芒
    1922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命粤军西上援桂讨伐沈鸿英。蔡廷锴领兵作战初试锋芒,就显示了他军事指挥的天赋。战斗一结束他就被升为上尉连长。
     陈炯明叛变,翌年1月蔡廷锴参加驱逐陈炯明,重占广州的战斗。廷锴又被选为先锋队队长。先由爆破队在离城百米远的地方挖掘隧道,埋好炸药,蔡廷锴选150名勇士,在距爆炸点50米远的地方埋伏着,当城墙被炸出阔约1米的缺口时,蔡廷锴身先士卒,率先锋队向破口突击,与守城之敌展开肉搏战,很快占领附近城墙。敌军无险可守,略经巷战,便全部被歼。蔡廷锴以战功升少校连长。 蔡廷锴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一次,与桂军刘玉山、陈天太的战斗中,蔡廷锴把握战机,以一连新兵俘获敌军人、枪各四百余。战后,蔡廷锴升任营长。
    1925年初,蔡廷锴营随补充团担任陈济棠2旅的后卫前往广西,援助李宗仁、黄绍竑围歼沈鸿英。在攻击贺县时,蔡廷锴领兵及时增援,并亲自率预备队向敌人冲锋,一举击溃敌军,收编敌1个机关枪连,缴获步枪800支。以后,蔡廷锴率营回广州,参加东征及平定刘震寰、杨希闵的叛乱。

(蔡廷锴将军在沈阳铁路宾馆内)

北伐前后
    1927年风云突变,宁汉分裂,军队急骤分化。陈铭枢、蒋光鼐因政治态度不同,先后离开武汉投靠蒋介石,一时间群龙无首。蔡廷锴不忍弃生死与共的将士而走,心中极为烦闷。正当他犹豫之际,武汉当局委任蔡廷锴为十师师长。蔡廷锴认为北伐重于一切,遂就任师长之职。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武汉政府出师河南,继续北伐。蔡师在河南激战奉军,配合兄弟部队攻克临颍、开封。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反共后,不久,武汉当局下令进攻南京。叶挺的24师为前锋,蔡廷锴师归叶挺指挥跟进。到达九江后,叶挺与蔡廷锴商议:攻下南京与革命前途无意义,不如返粤,蔡廷锴深表赞同。蔡廷锴随叶挺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被委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任左翼总指挥,率师南下。

(蔡廷锴与家人合照,摄于香港)

军阀混战
    1929年部队统一整编,蔡廷锴的第十师缩编为第2独立旅,蔡廷锴任中将旅长。第一次粤桂战争后,第2独立旅扩编为60师,蔡廷锴再任师长。
    1930年7月,蔡廷锴、蒋光鼐率部北上至邹县集中。蒋介石为迅速扑灭津浦路的阎锡山部,即令蔡廷锴部经泗水迂回大汶河及泰安敌之左后方。泗水至泰安多是崎岖山路,将士们日行八九十里路,后方辎重粮食无法跟上,4天后蔡廷锴率将士们到达泰安,随身所带的粮食已将食完。泰安城东50里有阎锡山部一个旅把守,蔡廷锴决定破釜沉舟,以最快的速度攻占泰安城。蔡廷锴令区寿年旅先攻右翼敌旅,待其破敌之后,改为预备队,再令沈光汉旅向泰安城郊之敌发起猛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控制了泰安东站、九里山一带险要地势及泰山,泰安城内阎军遂成瓮中之鳖。

    1930年底,蔡廷锴奉命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
    1931年初,19路军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围剿”。
    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蔡廷锴目睹了国民党内的分裂和腐败,他自忖:自己连年为党国奋斗,结果如此,不如弃职而去,然而蒋光鼐总指挥已经以养病为名,消极怠职,自己怎可弃数万将士于不顾?蔡廷锴进退维谷,懊恼苦闷。

(蔡廷锴乘火车抵达旧金山,受到包括旧金山市长罗士(Angelo Rosi)在内的数千中西人士热烈欢迎)

上海抗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蔡廷锴在赣州率部誓师,要求抗日,反对内战。他率十九路军驻防上海后,日本海军陆战队不断向上海增兵,并进一步制造事端。1932年1月22日,日本领事村井向中方提出无理要求,要十九路军后撤30公里,蔡廷锴坚决不允,军政部长何应钦来沪与蔡面谈。
    何应钦说,现在国力未充,敌方提出要我后撤,政府本应拒绝,但为保存国力起见,只有不得已忍辱负重。十九路军可后撤,政府拟以外交途径解决。
    蔡廷锴说,驻地是我国领土,撤退殊无理由。政府要撤,请不限于敌方要求,调我全军离开京沪路,我当绝对服从。

▲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在前线视察
    何应钦碰了壁,张静江又出马,约蔡廷锴在杜月笙家面谈。张说,十九路军素来军纪严明,革命战争有功,望体念中央意旨,避免与日军冲突。上海华洋杂处,繁华之区,战端一开,损失极大。倘能撤退,我可报告蒋总司令。
    蔡廷锴一听这话,脖子一挺说,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军队,有权驻兵上海,与日帝毫无关系。万一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守土有责。张先生也是中国人,请接纳此意,向蒋总司令报告。
    有蒋介石老师之称的张静江,平素在国民党圈子内颇具权威,这次却在蔡廷锴面前丢了面子。
    1月23日,蔡廷锴与蒋光鼐在上海召开了十九路军营以上干部会议,做出了坚决抵抗日军决定,并作了具体部署。24日,蔡廷锴又到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宣布抗战决心,并让全军做好准备。
    1月28日夜,日本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
    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蔡廷锴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全军约3万人,再加上2月中旬来援的张治中第五军,总共也只有4万多人。而日方不断增兵最后达七八万人,并且还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但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抱着誓死报国的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蕰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战斗等战役。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并四度更换指挥官。
    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日军经过十九路军严重打击,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经过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
    淞沪大战异常激烈,远远超过了日军的预料。他们遇到了中国军队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日军虽然占领了中国军队的第一道防线,却已是强弩之末了。一个仅有3万人的十九路军就让他们难于对付,如果再扩大战端,确实没有取胜把握。于是,5月5日,日本就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一·二八”事变结束。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这次战役意义重大,既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精神,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热情,同时,还对以后的全面抗战产生深刻的影响。蔡廷锴也因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著,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在前线慰问第十九路军将士的宋庆龄(右四)与蔡廷锴(右五)等合影)

福建事变
    1933年,蔡廷锴、蒋光鼐在闽主政后,坚持抗日的立场。热河失陷,《塘沽协定》签订。蔡廷锴请缨北上抗战被否。5月25日蔡廷锴与蒋光鼐愤而向全国通电,反对蒋介石出卖华北 。蔡廷锴等率十九路军入闽后,在蒋介石的催迫下,利用福建红军主力入赣作战之隙,次第占领了闽西、闽北苏区不少地方。
    11月,蔡廷锴和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在福州建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上旬,蒋光鼐由香港回抵福州,传达陈铭枢、李济深等所召开的香港会议的情况。这次会议决定发动“福建事变”,在本月内成立人民政府。蔡廷锴即火速分电沈光汉、毛维寿、区寿年、张炎、谭启秀5个师长及马江要塞司令云应霖、绥署参谋长邓世增、19路军参谋长黄强等来福州开会。会上蔡廷锴提出:第19路军要革命,决心反蒋抗日;宣布,19路军扩军,并改称为人民革命军。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中共中央决定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举行。2月25日,蔡廷锴与李济深、沈钧儒、章伯钧、郭沫若等35人,由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高崇民陪同,乘“天津解放号”专车抵达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先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后来,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及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蔡廷锴不但经常到祖国各地视察,而且几乎每年都要出一次国。1950年11月,蔡廷锴作为我国代表团成员前往波兰首都华沙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并被推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此后六七年间,为争取世界持续和平,蔡廷锴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1966年“文革”———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降临在中国人民头上。红卫兵横冲直撞地“破四旧”,全国陷入混乱的境地。周恩来总理在关键时刻向毛泽东主席建议,对13位高级民主人士进行保护。毛泽东批准了这个建议,蔡廷锴幸免于难。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