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历史 >> 信息正文

蔡京事略及墓联赏析

一、蔡京其人:千秋功罪难评说
蔡京(公元1047~1126年),字元长,仙游县慈孝里赤湖(今枫亭镇东宅村)人。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宋徽宗在位期间,蔡京“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累计执掌国柄达19年之久。是一个跌宕起伏、多彩多姿、知名度极高而又倍受争议的传奇人物。
蔡京为官56年,其事迹举其大要者,大抵如下:
★ 屡请于朝,建木兰陂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七年间,蔡京任京官,与胞弟蔡卞“屡请于朝”,终使神宗下诏建莆田木兰陂。蔡京“以书招之”闽侯富户李宏来莆,与莆中14家大户合力建陂。历时8年,耗私钱数十万缗,朝廷出资数千万缗,毁私田数十百亩,溉公田数十万亩,建成了与都江堰齐名的木兰陂。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兰一陂大半皆蔡京之力。”近千年来,一直发挥着拒咸蓄淡、引流灌溉、排洪挡潮的综合功能,对历代莆田经济、生活、文化的发展,居功甚伟。
★ 变法改革,发展经济
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参与者与坚定的支持者。在屡贬屡用的沉浮中,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已的变法理念和实践。蔡京变法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上最成功的有茶法和盐法的改革。崇宁元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102~1112年),蔡京入相后改革茶、盐二法,使宋朝茶法从前期的官府垄断收购的交引法转变为将商购商销以引榷茶的合同场法。而其盐法则将海盐以官搬官卖为主的禁榷制改革为官购商销的钞引盐制。合同场茶法和钞引盐制共同的特点都是在政府的专卖活动中更多地发挥商人的作用,顺应了宋代财政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要求。促成了有宋一代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物质文明的巅峰状态。不仅被南宋所沿袭,而且对元、明茶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 社会救济,覆盖全国
宋徽宗时期,蔡京推行的收养鳏寡孤独的居养院、救治病患的安济坊、收埋贫无以葬或客死暴露者的漏泽园制度覆盖全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蔡京凭借行政之力,将原先相对临时的、规模较小的救济机构发展为常设性的、规模庞大的救济机构,把“贫有养、病有医、死有葬”的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了。至今仍不失其现实借鉴意义。
★ 崇宁兴学,繁荣文化
蔡京有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兴学思路和学校制度。他完善了太学三舍制,建立了从县学到州学、从州学到辟雍、从辟雍到太学的逐级考核升学制度。确立了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选拨机制,废除科举一考定终生的做法。崇宁兴学和科举改革,是宋代历史上官学发展的最高峰。蔡京还与蔡卞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各20卷,主持汇刻丛帖《大观帖》。蔡京书法深得羲之笔意,自名一家。启功评其书法在“宋人中实称世擘。”
史称蔡京执政“二十年间天下无事,无一夫一物不被其泽,虽儿童走卒皆知其所以为太平宰相。”但蔡京提倡“丰、享、豫、大”之说,肆意挥霍国家财富,兴土木、建宫殿、铸礼器、修方泽、设道观,取悦徽宗,邀宠固位,最为人所诟病。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因朝廷内讧被谪贬,于流放途中病逝潭州(长沙)。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宋高宗下诏平反。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蔡京骸骨由潭州迁葬仙游连江里(枫亭)埔缝村。按三公丞相的等级建造墓园于大坪山麓、枫慈溪畔。
呜呼,蔡京,宦海风波数十载是非功过盖棺难论定,落叶归根近千年褒贬毁誉归魂未安寝!

二、蔡京墓联:融通古今耐寻味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之初,蔡京墓在劫难逃,墓冢被夷为平地,墓埕被垦荒植树种茶,墓前陈放的石翁仲等被盗卖殆尽。堪嗟宋代按三公丞相等级建造的墓园,沦为荒草一丘。尽管1984年该墓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但无人管理,无钱修茸,与临近的蔡襄陵园相形见绌,令海内外蔡氏宗亲及前来考察观瞻的文人墨客感慨莫名。
2012年,莆田市蔡氏宗亲联谊会、蔡襄故里委员会、蔡襄学术研究会偕同仙游县枫亭文化研究会通过民间集资,悄然重修,首期工程于是年底告竣。墓碑和墓埕两边的石柱上,刻有3副对联,字字珠玑,句句锦绣,贯通古今,紧扣主题,寓意深远,令人寻味无穷。
进入墓园的第一副对联为:“童心品赵宋,醉眼望苍穹。”
乍看,该联似乎有悖常理,黄毛稚童,有何能耐品点赵宋王朝?醉眼朦胧,怎能洞察历史烟云、世事沧桑?
其实,这正是联作者的匠心独运。童心无邪,童言无忌,作者寓意当今世人不拘于历史成见,不带有色眼镜,用一颗童真纯洁的心,站在宏观全局的高度,冷静客观地分析蔡京所处的时代背景,“宜粗不宜细”地从大节上评价历史名人蔡京的是非功过。
勿庸讳言,时至当今,我国对北宋晚期历史的研究相当薄弱。究其原因,一是史料匮乏,二是宋徽宗乃亡国之君,所起用的大臣蔡京、童贯、高俅等,被旧史家不是称为奸臣就是佞臣,而现代史家更把极端腐败、腐朽、黑暗视作徽宗朝政治的同义词,对此不屑作深入的研究。宋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华瑞在其所带的研究生杨少敏所著的《蔡京、蔡卞与北宋晚期政局研究》序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实上,宋徽宗朝很值得研究。不可否认微宗朝君臣的腐败、暴政,对社会、历史造成了不容小视的负面影响,但是《东京梦华录》、《清河上河图》所展现这一时期的都市繁荣景象是宋代乃至中国古代、世界古代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应当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峰的缩影。又如足以夸耀后世的社会救济制度、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在徽宗朝得到完善或达到高峰。而宋代财经领域的中央集权也真正完成于徽宗朝。”为此,他呼吁“把蔡京的荣辱历程置于他生活的时代中去观察,从一个侧面评价和透视北宋晚期政局的演变和走向。”该联的寓意与李华瑞教授的思路可谓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拾级而上,第二副对联为“姚宋天宝末,元长靖康初。”
聊聊10字,包含一个典故和一个真实的故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蔡京被宋钦宗谪贬流放。于七月廿一病逝潭州(长沙),暂葬当地崇教寺侧。门人吕川“醵钱以葬”,为其作墓志,有“天宝之末,姚宋何罪”句。天宝,系唐玄宗晚期的年号,安禄山、史思明起兵造反,中原黎庶生灵涂炭,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为平民愤,不得不忍痛赐杨贵妃自缢于马嵬坡。“安史之乱”是一场空前的浩劫,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唐玄宗登基初期任用的姚崇、宋璟两位贤相,辅佐玄宗,君臣共同成就了“开元盛世”。有谁能荒谬到让已作古的姚宋两宰相为“安史之乱”担当罪责呢?同样的是,金兵入侵东京,掳走徽宗、钦宗时,蔡京已成为朝廷内讧的牺牲品,被谪贬流放,早已远离了权力中枢。“元长”是蔡京的号,让蔡京为靖康元年北宋灭亡埋单,何尝不是荒谬至极的。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吕川尚敢仗义执言,为蔡京喊冤叫屈,时至今日,作为蔡京故里的群众,尤其是蔡氏后裔,为什么不能挺身而出为老祖宗讲句公道话?蔡京其人,决不是以“忠臣”或“奸臣”两字可蔽之的。莆田蔡氏宗亲,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清一色的蔡襄后裔。蔡京有8个儿子,当今陆续有外地裔孙前来谒祖联宗,岂独在莆田真的绝后了吗?其实,莆田蔡氏是蔡京或蔡襄后裔,均无关宏旨,“血统论”早就该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了。可喜的是,莆田蔡氏宗亲能够集资重修蔡京墓,这无疑是开明进步之举。蔡京若地下有知,该“泪飞顿作倾盆雨”了。
墓碑两侧的对联为“金殿五拜相,玉堂十宣麻。”
该联引自蔡京死前月余作的《西江月》一词。词曰:“八十衰年初谢,三千里外无家。孤行骨肉各天涯,遥望神京泣下。 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漫繁华,至此翻成旧话。”当时在遴选墓联时,另一副“东都五为相,南国一归魂”墓联亦被人看好,均反复推敲,最后举手表决,最后确定以蔡京的词句入选。
三副墓联,三重含义,三个意境。第一副墓联是要求当今世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辩证地客观地评价蔡京。第二副墓联以当时人吕川的口气,请人们不要人为抹黑蔡京,让他背上“奸臣误国”的千秋骂名,永劫不复。第三副墓联出自蔡京之口,仿佛这个倔老头“死不改悔”,大言不惭地宣示:像我这样五起五落任宰相,十度加官进爵的人世间有几个?
本人素来懒散,好读书不求甚解,对蔡襄蔡京的研究浅尝辄止。但我景仰蔡襄,佩服蔡京。套用一句鲁迅评曹操的话,蔡京即使不是功臣、英雄,起码是个能臣、枭雄。建议莆田市在打造蔡襄文化名片的同时,不要避讳对邑人蔡京的研究。仙游枫亭文化研究会建议构建蔡襄故里文化园,把蔡京列入其中,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