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德清第一书香门第——蔡家
民国八年二月,德清蔡氏后代镜莹、兆骥、振镛等人发起修订《德清蔡氏宗谱》,于民国九年完成,距今已有90多年。《德清蔡氏宗谱》共10册,分12卷。卷一为《河南开支蔡氏通谱》,只要内容有《序》、《跋》、《追远自三皇蔡氏本源全系图》、《蔡氏谱系图》、《成王策书蔡仲之命》、《蔡氏通谱世系源流》等;卷二为《谱中传录》;卷三为《德清蔡氏宗谱》,其主要内容为《序》、《秘书公祠堂碑记》、《世谱源委》、《文溥公年谱》、《松竹公家训》、《松竹公家规》、《蔡氏家条》等;卷四为《像赞》;卷五为《祠堂图、墓图》;卷六的内容为《诰》、《墓志铭》、《科第》等;卷七至卷十二分别记载了《总支世系》、《大支世系》、《二支世系》、《三支世系》等的内容。
从谱中我们可知,蔡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遍布全国,播及环宇。自始祖蔡叔度封国立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三千多年前,蔡叔度立国,后人以国为姓,于是有了蔡姓。普天下凡是姓蔡的,祖根都在上蔡。所有蔡姓人都称自己是周朝姬姓蔡国之后,唐代的姓氏书《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14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蔡,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周王族本姓姬,因此蔡姓又被称为姬姓蔡氏。蔡氏始祖本属王族。
德清蔡氏由河南始祖开支蔡氏发展而来。河南始祖开支蔡氏通谱世系以蔡淑、蔡泽(秦昭王丞相)为一世,世居河南。到了二十一世蔡源,于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随从宋高宗南迁,自汴梁入吴越,居于钱塘。
蔡源,字济夫,号世洪。宋崇宁二年(1103)进士,仕秘书郎、焕章阁学士,是宋徽宗大公主的驸马。他生了三个儿子, 大儿子叫蔡维孟,跟着母亲赵夫人移居苏州西洞庭山,二儿子蔡继孟自己到了湖州乌程定居,三儿子蔡承孟迁到了德清。
南迁后蔡氏宗谱,以蔡源为一世。维孟为西蔡谱二世祖,继孟为东蔡谱二世祖,承孟为德清谱二世祖。
承孟后裔成为了宗谱的总支。到了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德清蔡家第八世蔡可宗又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溥(字文溥),渊(字文渊),浩(字文浩)。于是蔡家宗谱又分为文溥公支、文渊公支、文浩公支三支。
从卷六的《科第》中我们可知,蔡家是书香门第,清康熙、乾隆年间,蔡家一门三状元,可谓空前绝后。蔡启僔(1619—1683),清康熙九年的状元,字硕公,号昆旸,官至日讲官兼起居注官。时隔12年,暨康熙二十一年,蔡家又出一个状元,就是蔡启僔的侄子蔡升元,字方麓,号征元,著有《使秦草》一卷,官至礼部尚。蔡家出第三位状元,时间隔的有点久,他就是蔡以台,字季实,号兰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成为状元,是清朝开国以来第46位状元。其传世作品有《观光集》、南巡盛典》、《友斋遗稿》等。
这部《德清蔡氏宗谱》详细记载了德清蔡氏家族源远流长的家族史,是一部记载德清蔡家兴旺发展史的珍贵档案,对蔡氏家族发展的研究及德清社会发展情况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
蔡家后人蔡剑飞将《德清蔡氏宗谱》捐赠给德清县档案馆,实乃壮举。蔡剑飞长期从事地域文化地方志的研究,不断地著书立说,至今已出版著作23本。在他的脑海中依然鲜活如初,蔡老先生由此被誉为德清的“活字典”。
1999年,85岁高龄的蔡剑飞老师完成了《德清城关蔡氏家谱》的编写,该家谱是承接民国九年(1920年)的《德清蔡氏宗谱》,但限于德清旧县城范围之内。从该书的后记中我们了解到蔡氏为德清巨族,自古至今,人才辈出。自元至清,有进士17名,其中不乏高级官吏,如尚书(中央部长)、侍郎(副部长)、巡抚(省长)之类。至于近现代,则多高级知识分子。据蔡家家谱不完全统计,有高级职称的,计教授21人,副教授8人,研究员6人,研究馆员1人,高级工程师32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高级政工师1人,高级农艺师2人,高级经济师1人,高级建筑师1人,高级编审2人,高级讲师1人,高级教师6人。其中具有高级学位的,有院士1人,博士7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12人。这足以说明蔡家是德清第一书香门第,蔡家的人一直来都发奋图强,刻苦学习,知识渊博,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我想,蔡家之所以能人才辈出,是因为有了家谱,蔡家子弟从家谱中找到了榜样获得了激励,都奋发图强,在各个方面做到不辱家史,为家为国贡献力量。
从这两本家谱的修订中,从蔡老的壮举与毅力中,让我们了解到了家谱的意义。所谓“国家”,国是由家组成的,爱家族、爱国家是一致的。家谱除了留给后人以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外,还可以加强家族中各分子之间的联系和团结,更多的是教育后代,为国尽忠,没有国何以有家?《德清蔡氏宗谱》的一篇序中有云:“夫天下者家积也,谱可以联家也,联天下为一家”。意思很明显,谱可以联家而兼天下。中国人这种顽强寻根追祖的情绪,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生动表现,因此它能根深蒂固,绵延不断。通过家谱的记载、流传,可以激励子弟,继承光荣传统,以祖辈、伯叔为榜样,发奋图强,刻苦专研,为家为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