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历史 >> 信息正文

宝鸡的百家姓——蔡姓 周人的后代

起 源

蔡姓和周武王弟弟有渊源


“蔡姓乃黄帝之后,源出于姬姓,是以国为姓的。”据悉,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叔度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辅佐。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其子胡,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


 

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于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其间因受楚国所逼,几度迁徙。先秦时期,蔡姓就已开始迁徙,后裔散居于今湖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世代不断繁衍。秦汉时期,蔡姓人主要在中原地区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我国战乱频仍,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加之两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中原,迫使蔡姓族人随同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定居于江浙各地,使家族势力进一步壮大。随着朝代更迭,至唐宋时期,社会逐步安定,经济逐渐发展,蔡姓宗族势力也不断扩大,并远播各地,逐渐成为中原一大姓氏。宋朝时期外族不断入侵中原,仍留在北方的蔡姓族人为避杀掠,不得不再次大规模向江南迁徙,进入江浙、皖南、福建、广东等地,使南方蔡姓人口大幅增加,家族逐渐兴旺,名人高官也不断涌现,地位显赫一时,历数代而不衰。


而宝鸡蔡家坡的蔡姓就是北宋时期,曾任凤翔知府的蔡钦兄弟两人迁移至此得以发展。



故 事


蔡家坡曾埋过凤翔知府蔡钦


据岐山县志记载,“蔡家坡原名田家坡,宋时一知府退休后居此,遂易名。”目前蔡姓主要集中在水寨村、东堡子村、五丈原等地,村里姓蔡的有600 多人,占到村里的三分之一。听老人讲,以前村里有个本族的大祠堂,里面挂着“先人案”,世世代代的本族男性名字都列在其中。每年大年初一,由本族族长主持,本族男性成员参加,摆上祭品,焚香磕头,祭拜祖先。不过现在村里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水寨村蔡姓是从东堡子村迁过来的。”


东堡子村的蔡恩彦老人,今年96 岁,他是村里目前年龄最大的老人。老人说,蔡家坡的蔡姓是有一个故事的。


北宋年间,河南籍进士蔡钰、蔡钦兄弟俩奉旨赴陕任职,兄长蔡钰任扶风知县,可能是弟弟考试胜哥哥一筹吧,蔡钦任凤翔知府,官阶比哥哥大,知府大人常需赴京都(开封)公务,来往途经扶风,当县令的哥哥按官规要搞迎送接待,作为弟弟,知府大人甚觉不安,就对哥哥说:你我同胞兄弟,不必拘礼,往后两人就把这一礼规免了。


那时,在今蔡家坡西家村一带住着一户被朝廷罢官流放到这里的官宦人家,遭贬官员的两位太太的娘家人也迁来附近居住。几年后,这两族人为争占北边一面荒坡以作为百年后的坟地相持不下,斗气告到衙门,因双方互不相让,岐山县令也难下决断。有一天,这两族带头人又来到县衙,恰逢知府蔡钦巡视到县,闻听此事,就亲自到雍川塬边察看,当他看到两族人为之诉讼的竟是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坡时,知府酌量一番,为让这两族人和睦相处,化解矛盾,于是大声说:“ 尔等都不要争了,把这片荒地让给本府如何?”知府言罢,跪着的两族告状人齐声高呼:“一切尽在大人!”一场争论不休的官司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和解后,一族定居东边杨家台( 崖),另一族定居西边高家台(崖)。


 

知府蔡钦兄弟逝世后就葬在这面坡上,他们的家族也就迁到了周边定居。从此,这面坡就叫蔡家坡,当地人把埋葬蔡钦兄弟的地方叫蔡家崛(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歇后语:蔡家坡先人——一摆摆,说的就是蔡家崛(坟)那满坡的柏树林中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墓冢。那时,非蔡姓族人是不能埋到蔡家崛(坟)的。


在蔡恩彦老人的记忆中,小时候,蔡家坡周边地方的人都要到他们村里来拜先祖,听一位老人讲,当时甘肃的一位蔡姓人,因为每年要到蔡家坡拜先祖太麻烦,就把祠堂里的“先人案”背到甘肃去了。经过繁衍生息,知府蔡钦的后裔现已遍及蔡家坡镇和雍川镇独殿头村及高店地区。


蔡恩彦说:“ 蔡家崛( 坟)早已经不光埋蔡姓人了,现在坟场也已经被夷平了。”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