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蔡氏家庙
石獅容卿蔡氏家廟
一、蔡氏入閩歷史
(一)追根溯源,容卿蔡氏始祖地為河南省上蔡縣。入閩先祖蔡用元公為南唐“司空”于唐末隨王審知兄弟入閩,先居福州,後徙居仙遊。
諸多姓氏辭書記載:蔡氏本出自姬姓,系周文王姬昌之子,亦即周武王姬發之弟。西元前十一世紀,武王滅紂後,建立西周,遂分封各有功兄弟為諸候,其中五弟叔度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世稱為蔡叔度。叔度之子仲侯,名胡,賢明敬德,順從善性,不計前怨,克庸衹德(能常有恭敬的道德),出治魯國有方,周成王,複封仲侯于蔡,以奉其父之祀,管理蔡國,世稱為蔡仲侯,蔡氏以國為姓。自秦代以後的幾百年間,蔡姓多居於河南濟陽,於是華夏蔡氏以“濟陽”為郡望。
(二)“司空” 蔡用元公傳第六世蔡襄。蔡襄,北宋名臣(西元1012-1067年)。字君謨、諡忠惠、生於仙遊,十九歲中進士開始為官:漳州軍事判官、端明殿大學士,監察禦史、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福建路轉運使、泉州太守、福州太守著《荔譜茶經》,是植物學家;造洛陽橋,是建築學家;書法家(蔡襄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大書法家”以正、行、草、隸書,又能飛白書,嘗以散筆作草書,稱為“散草”或“飛草”。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為官三十七載曆四諫三貶,是政治家。五十七歲死于任上。他既任過京官,也當過封疆大吏,他為官清廉,官德高尚,造福百姓,為民景仰。
六世蔡襄系琇公之長子。生三子:長勻、次甸、三旻;七世旻公,襄季子,開封府工曹贈少傅從一品,夫人賈氏、文氏,生三子:長子佃、次子伷、季子伸;八世伸公,進士、官至左中大夫,生四子:長子湍、次子洸、季子流、四子異;九世洸公,戶部尚書,生五子:長子戩、次子幾、季子藏、四子箴、五子戢;十世戩公,濠州通判,生三子:長子廉,字維曜、次子庸,字維旺、季子庠,字維勝;十一世庸公,字維旺,承議郎,生一子:昌,字元龜;十二世昌公,字元龜,生一子:偉;十三世偉公,生一子:延;十四世延公,生一子:琰;十五世琰公,生一子:迅;十六世迅公,生三子:長子日新、次子日燁、季子日皋;十七世日燁公。(蔡襄傳至維旺公,接王十朋任泉州太守,複修“七首塘”:塘頭塘,龜湖塘、古宅塘、塘市塘、後洋塘、古塘、沿塘)。
(三)十七世:日新公,生四女,失嗣,招黃、林、蘇、鄭為婿,居龜湖、守墓廬、護祖祠(蔡厝祖祠在鄭厝頂鄭)。
十七世:日燁公,字念五公徙居容卿(洋坑、峰山),為容卿蔡氏一世祖(公元1332年,距今682年)。日燁公原配羅山內塘鄉李氏,單傳長森念八公。十八世念八公生子三:長子隱默、次子誠逸、三子隱齊。
十七世:日皋公,移居龍津(今蚶江蓮埭)之祖,再繁衍溪前、下浦、港邊、永寧小街、湖內等五地方再加洋崐坑俗稱六鬥門蔡。
十九世隱默公裔出江西清澗縣令 、武魁 (其後人今安溪湖頭蔡氏)。
十九世誠逸公裔出受賜進士 、科中進士 。
十九世隱齊公裔出山西省解州知府蔡奇公。
(四)自十九世隱默公(長房)、誠逸公(二房)、隱齊(三房)以後、人丁繁衍十二鄉:強房、二房、西坑、赤坑、水坑、山下、仕林、玉樓、洪尾、祥芝、郭宅、石獅。
(五)、容卿蔡氏行序始於十一世(鴻)起:
“鴻桓奕迪 汝本然培 維爾榮華 尊賢育才 以彰有德”
(六)、容卿蔡氏族訓——峰頌:
“團結、勤奮、進取、奉獻。”等八個字作為容卿蔡氏族訓。我族先輩向有“容卿蜂穴”之說,且以蜂之團結進取,勇於勤奮,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二、容卿蔡氏家廟
石獅市容卿(古名賢姑裡,曾名洋坑)家廟,位於石獅市區西南(古屬泉州府南門外晉邑十九都),現轄屬石獅市靈秀鎮。二○一四年十一月被石獅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石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20年),清道崐光已亥(1830年),由蔡慶宗重建,民國1931年03月由慶主持修繕,1994年12月再次重建。規模(開間、進、平方米):五開間、二進、420平方米 楹聯摘抄:
大門聯:“濟陽衍派家聲遠,忠惠傳芳世澤長。”
“靈峰逶遷脈奇特,祖宇巍峨勢非凡”
步口柱聯:“肇基千古業,啟後萬年功。”
廳中脊柱聯:“容臺式典崇名宦,卿士承恩出世家。”
“春祀秋嘗遵禮樂欽崇,左昭右穆序源流篤念。”
“扬祖德宗功当思昔日先贤创业前裕后,数风流人物且看今朝孙裔腾骧青胜蓝。”
“忠以事君四諫忠貞學士殿,惠於澤庶萬安惠眾洛陽橋”
“宗廟重光金碧輝煌弘祖德,孫枝興旺家聲顯赫蔚人文。”
“派出濟陽蔔擇靈峰麓蕃衍晉南望族,支分容裡肇於日燁公蔚為中蔡世家。”
“蕉水遺風傳萬代,荔經宏著耀千秋。”
“日昱容卿炯光輻輳,燁輝靈秀景物繁華。”
壬申年臺北裔孫蔡培東、蔡山承、蔡川增還特臺北運來上鐫古詩青色花崗石版及麒麟垛、雌虎窗共八方,供鑲砌于石獅容卿蔡氏家廟大門兩側:“藹藹前山上,凝光満薜蘿。高風吹不斷,遠樹得偏多。翠與晴雲合,輕將洲氣和。正堪流野目,休問意如何。”“綺閣雲霞滿,芳林草樹新。鳥驚疑欲曙,苍茇不關春。山對彈琴客,溪流垂釣心。請看車馬跡,行處有風塵。”(壬申孟夏 臺北裔孫培東敬 逸齊);“萬物當須以理觀,不離太極是其源。故雖萬物我皆具,只為中心太極存。”“妙道皆形日用間,即斯可見不須言。時將天象明人事,希聖工夫萬古存”(壬申孟夏 臺北裔孫培東敬)。
三、 遷徒海外情況:
容卿部分蔡氏宗親於明康熙元年初西元(1662年)隨鄭成功入臺灣居於臺灣北港小洋坑、高雄永安鄉等,清尾民初跨海往菲律濱、馬來西亞、新加坡、安南等地。
四、先祖墓陵
(一)元龜公墓位於寶蓋鎮後垵與山仔村交界處的“湖頭”。坐向坤艮申寅,周邊有十八粒石頭圍擁,號稱十八羅漢朝觀音;面向塘頭塘。謂之半月朝宮。其子孫開枝散葉,移徙他鄉,故其裔傳十八鄉(容卿傳十二鄉,龍津傳六鄉)。
(二)日新墓:
(三)日燁墓位於蜂頭山,故容卿堂號為“峰山”。
(四)日皋墓:
(五)念八公(長森)墓位於靈秀山新茂內。該墓禮聘張庭堅高徒為之測向定位及設計穴(真武踏龜),是為罕見。
(六)隱默墓(長房):位於水坑村後(今部隊駐地)。
(七)誠逸墓(二房):位於赤坑與塘園村交界處。
(八)隱齊墓(三房):位於大山君,在水坑與二房村交界處,與“石馬石羊”相鄰。
五、名勝古跡:石獅容卿靈秀山
位於石獅市西南靈秀鎮,海拔174米,與泉州城東的靈山、晉江安海的靈源山互為犄角,並稱泉州“三靈”。(參見泉州歷史網《泉州山川·靈山、靈源山》)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晉江縣》:“靈秀峰,在府城南弦歌裡十九都。挺拔千仞,煙雲出沒,林木蒼蒨,為一郡之勝。上有小岩,其石潮上則潤,潮退則燥。”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4·山川志·靈秀山》:
“靈秀山,在(晉江)二十一都,距郡城南五十餘裡。
隆慶《府志》:‘上有小岩,昔人結庵其側,海潮至則石潤,退則石燥,因名海潮庵。宋(乾道五年,1169年)·石起宗讀書其內。’(參見泉州歷史網《泉州寺廟·金相院·海潮庵》、 《泉州人名錄·石起宗》)
【海潮庵位於空相院聖殿后有小岩旁,是歷代文人雅士唱吟詩書之處。】
《閩書》:‘山舊有空相院、淩霄塔、七佛塔、方外亭、透龍泉、青蓮池、濯足池、待月橋、君子石、盤陀石、靈蛇洞諸勝。’”
【空相院為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僧人如默重建,後改名“金相院”。(參見泉州歷史網《泉州寺廟·金相院》)】
據《容卿蔡氏族譜》和《泉州府志》記載:“靈秀山景勝:十勝:淩宵塔、方外亭、透龍泉、青蓮池、濯足池、侍月橋、君子石、磐舵石、龍蛇峒、七佛塔。容卿十二奇景:白鶴井、青蓮池、應潮窟、百丈泉、雞鳴崗、香煙石、中山景、牛眠石、仙腳跡與牛腳跡、空相蘭花、鐘鼓鳴禪、真武踏龜”等十二奇。
【據容卿族譜、龍津蔡氏族譜序、蔡氏族譜等有關資料整理】
蔡啟明 整理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