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名人 >> 信息正文

文化部部长蔡武

文化部部长蔡武

  蔡武,男,汉族,1949年10月生于兰州,祖籍甘肃陇南,法学博士。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
个人经历
  1956年-1968年在兰州市上小学、中学,
  1968年1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农村插队,
  1971年2月在甘肃省山丹煤矿工作,
  1976年10月在甘肃省燃化局、煤炭局任政治部干事,
  1978年9月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
  1982年7月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
  1983年7月后在共青团中央工作, 历任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常委, 先后兼任全国青联委员、常委、副秘书长、全国青联负责人等职务。
  1995年2月任中联部研究室主任,同年7月任中联部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
  1997年6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2005年6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2008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党组副书记。
  2008年9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蔡武同志主持文化部全面工作,分管政策法规司、人事司、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工作。
相关信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建设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给文化产业工作赋予了很多新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十二五”时期,如何紧紧抓住文化产业面临的历史性机遇,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文化行政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强烈感受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进入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时期、新阶段。
  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长春同志就文化产业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寄予的殷切希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也有了共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发展高潮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系统积极探索既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在战略层面上,正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文化建设能否发挥市场作用的疑问。按照这个思路,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系统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于提供公共服务、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进行规划引导等方面。通过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打造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融资、贸易合作、人才培养五大平台,为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提供政策保障和便利,使之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我们逐步找到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实践证明,“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既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适应了时代潮流,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一条成功之路、科学发展之路。
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将加快步伐,文化市场主体得以重塑,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活力和竞争力将大大增强。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将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带动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当前工作的主要原则,为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具有的调结构、降消耗、节能源、少排放、扩就业等独特优势提供了契机。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着力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力抓手。
  不断增长的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管子》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表明文化消费需求高度依赖于收入水平的高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上升,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4300美元,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乡居民在基本物质生活进一步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大门逐步向世界敞开,相比发达国家强大的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仍显弱小;新技术在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也给其带来巨大的冲击;体制机制还没完全理顺,产业发展还存在条块分割、多方受制的问题;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随着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融合度、关联度越来越高,文化部门迫切需要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科技、税务、教育、旅游和金融等部门的协调和合作。
  在当前新形势下,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的看,机遇远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增强信心,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文化产业就能趁势而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
百花争艳 全面繁荣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一场几乎荟萃了目前我国各艺术门类的代表剧目与领军人物的大型献礼演出在京隆重举办。一台台感人的好戏、一首首难忘的旋律、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勾起了人们对共和国峥嵘岁月的真情回忆,也展现了舞台艺术60年的发展变化。
  如何梳理我国舞台艺术的发展脉络?如何总结其历史经验,评估其生存现状?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文化部部长蔡武。
  记者: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新的时代,舞台艺术应该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请蔡部长谈谈我国舞台艺术60年的发展状况。
  蔡武: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舞台艺术也经历了曲折探索与自我调整的过程,逐步走向全面繁荣。60年来,艺术创作不断变换场景和主题:从百花齐放到万马齐喑,从拨乱反正到解放思想,从政治反思到艺术反思,从弘扬民族艺术到推动艺术繁荣,从艺术转型到经济转型,从加强文化建设到艺术创作有效积累,从个体追求到国家扶持……统领这个过程的是观念的变化与发展:从单一到丰富,从探索到成熟,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在社会变革的带动下,在多元文艺思潮的刺激下,伴随迷惘与阵痛,艺术创作经历了深刻的蜕变与转型,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60年的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艺术再现的社会变迁史。
  舞台艺术需要继承、保护,也需要发展、创新。创新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根基,不勇于创新就缺乏发展的活力。舞台艺术要想取得不断的繁荣,我们就需要具备善于继承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951年“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为传统艺术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促使一大批优秀作品产生,昆曲《十五贯》就是突出例子。改革开放后,我们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些古老剧种展现新姿。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些剧种在全国只剩下一个专业剧团,剧种的命运就系于这个剧团身上。为此,文化部于1992年分南北两片举办了“天下第一团”的调演和评奖,对这些濒危剧种给予扶持。参加调演的有梨园戏、梅林戏、漫瀚剧等30多个剧种剧团,这一举措对促进这些艺术种类的继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上一篇:蔡名照副部长
下一篇:蔡家声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