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文学家蔡发的《天文星象》
蔡发通天文、星象、河洛、地理之学,著有《天文星象》、《地理总论》、《地理发微》、《河洛发微》等书。
《天文星象》记述宇宙的构成,昼夜更替的现象,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公转的角度方向,黄道与赤道的交角、朔、望、弦、晦的形成等等。不但知识覆盖面大,而且其见解与先今天文、自然、地理对照,基本相同。有的数据丝毫不差。蔡发诚然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一、 宇宙的构成
关于宇宙构成的理论,至秦汉时代,主要有盖天、宣夜和浮天三种学说。盖天说主张天如斗笠,地象棋盘,日月星辰附着在天盖之上,随天盖不停的转动,东升而西没。宣夜说以为天无固定的形体,日月星辰不附于天体。浮动说认为天是漂浮在空中的。至西汉中期,有人提出浑天说,认为天的形体浑圆如弹丸,天与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日月星辰随着天围绕南北两极不停的旋转。蔡发《天文星象》认为:“天至大而无所不包,其形如弹丸,朝夕运转,中有南北两极。”他把天看作一个球体,肯定这个球体是在朝夕运转着。这就超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所说的“天圆地方”“天动地静”的学说观点:比哥白尼的地动说早近400年。
二、 昼夜更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放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也不断的更替。《天文星象》记述地球自转昼夜更替现象。“其运转如劲风,自左(西)旋而向右(东),(故日出东而为白昼)。当夜则自右(西)转而向左(东),日落之后从地球原来的受阳光的一面转为黑夜,故黑夜又从右转而复左。
三、 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为365度25分度,所需时间是23时56分4秒。蔡发《天文星象》记载:“一昼一夜(地球自转一周),周转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蔡发在《天文星象总论》所记述的自转周期,是以一昼夜24小时来计算,同现今计算自转周期以23时56分4秒来计算,其度数相当接近。
四、 地球公转的角度方向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年转365.25度。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相同,也是自西向东。蔡发《天文星象 太阳篇》关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向、角度也有记述:日方圆八百六十里,内有金鸟,从东出而西没。又引证汉宫仪云:“太阳山东,名曰日观,鸡一鸣叫,见日出长三丈许,东边日出扶桑,没于西,在昆仑之后。”又云:“日体径一度半,自西向东,一日行一度,一岁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与现今自然地理所讲地球公转的方向相同,公转的角度相差5度15分度。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叫黄赤交角。蔡发对黄赤交角也有所研究。且看他在《太阳篇》里的记载:“史家所谓天有黄赤二道。冬至之日,黄道出赤道外24度,去(离)北极最远。日出辰时一刻,日落申时七刻,故时寒,昼短而夜长;夏至之日,黄道出赤道内24度,去(离)北极最近,日出寅时一刻,日入戌时一刻,故时署,昼长而夜短;春分秋分,黄道与赤道相交,半出赤道外,半入赤道内,在北极之中,日出卯,日入酉,故时和而昼夜均。”这里十分具体地记载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认为冬至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夏至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春秋两季是一年内昼夜长短均匀的季节,测定黄道与赤道相交的角度为24度。笔者按:现测定黄道与赤道相交的度数23度27分,换算为现在的角度单位相比,相差百分之三度。
五、 朔、望、玄、晦
蔡发《太阳篇》记载:“月光生于日之照,魄生于日之所不照;当日则光明,远日则光尽。”测定地球于月球一样不会发光,全靠反射光而发亮。又说:“月未望而载魄于西,即望则终魄于东,其朔则日月之交乎月与日同度,谓之朔。迩一遐三谓之弦,初八日上弦,二十三日下弦,上弦昏见,故光在西,下弦旦见,故光在东。衡分中天,谓之望,谓十五之夜。”告诉人们:在地球上看月亮,象一轮明镜,银光四射,叫望月,初八和二十三的月亮半圆,叫弦,初八的月叫上弦,二十三的月叫下弦。每月三十或初一夜,天空全部黑暗,叫朔。月亮圆缺全靠太阳光的反射,每月十五日夜,月亮全部收到太阳光的反射,故月圆发亮,每月三十或初一日夜,月亮全部受不到太阳光的反射,故月缺昏暗。每月初八、二十三日夜,月亮半圆接受太阳光的反射,故只见半圆月。其余接受太阳光反射多少而呈不同月亮的形状,有的像镰刀,有的像峨眉等等
蔡发对天文地理进行深入的研究,除了上面所述之外,还述及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和彗星。彗星俗称扫把星。在背向太阳的一面成一条很长的慧尾,其形状象扫帚。蔡发在《天文星象》里作了很详细的记载,这里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