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历史 >> 信息正文

河婆蔡氏族谱的若干考证-蔡远东

    从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丁酉岁程同两公迁居河婆尖田村后,蔡氏历代先贤,对河婆蔡氏族谱的贡献,至今令人肃然起敬。但由于交通条件和财力等的历史局限,族谱中仍然出现一些错误,而且现在河婆蔡氏各世系在出版自己的家谱时仍然照录,有的还道听途说,未加认真考证就成文登载族谱和杂志之中,这样以讹传讹,造成混乱不堪的局面。为免贻误和错导子孙,有必要在几个重要问题上正本清源,统一认识。
    一 关于《蔡氏族谱序》
    此《蔡氏族谱序》原是《河婆蔡氏晋克公谱》里的,写得简练优美,言简意赅。在河婆蔡氏的族谱中出现很早,除了个别字词有待勘误外,里面的文字和署名几乎都一样。但里面出现的“今枢密院使挺公、(工部)尚书杭公慨然欲统其宗”,此句和本序之作者署名“宋绍熙五年春大学博士迁监察御史除工部尚书 谢谔 谨撰”,却有严重的冲突!
1. 据《宋史》记载:蔡挺生于1014年,卒于1079年,字子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直龙图阁,知庆州,屡拒西夏犯边。神宗即位,加天章阁待制,知渭州。治军有方,甲兵整习,常若寇至。熙宋五年(1072),拜枢密副使,元丰二年(1079年)卒,年六十六,谥敏肃。
2. 蔡杭生于绍熙四年1193年,卒于1259年,南宋大臣、理学家。字仲节,号久轩,蔡沈次子,蔡元定孙。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授浙江丽水县主簿。宝祐三年(1255年)六月,升吏部尚书。次年四月,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开庆元年(1259年)六月卒。赠少保,谥“文肃”。
3. 谢谔生于1121年,卒于1194年,字昌国,号艮斋,人称艮斋先生、桂山先生,新喻(今属江西)人。宋光宗时,历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提举太平兴国宫,晚归桂山。宋绍熙五年(1194年)卒,年七十四,赠通议大夫。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谢谔生于1121年,卒于1194年即宋绍熙五年,那他是在临死前写下此序的,但此时蔡挺已经去世115年了,而蔡杭才2岁,他俩人如何求其写序?
    有人说那个杭公(蔡杭)是错误,应为蔡抗。蔡抗,字子直,生于1008年,卒于1067年,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他是蔡挺之兄,但没有做过尚书!年代也不符!按照古时长幼之分,作为兄长的蔡抗无论官职高低不能排在弟弟的后面。当然,也有将南宋蔡杭写成蔡抗的,但与此无关。
    在此《蔡氏族谱序》中有句“则吾始祖晋司徒克公一体而分者将有近于路人”,此克公是哪里的?据《梅州松源开基谱引》中“尝阅祖父遗谱,首录司徒克公,肇迹晋阳浦城,以为始祖”,此克公是指西晋蔡克,字子尼,曹魏尚书睦公之孙、德公之子,曾为东曹掾,因朝政日弊,遂不仕。司马腾为并州刺史,镇邺城,举克为从事中郎,以军期致之,不得已赴邺城就职。后邺城为汲桑所围,因司马腾轻敌无防而陷,克见害。此序中“枢密院使挺公、(工部)尚书杭公” 和将署名写成谢谔显然是后人添加和改写的。
    那么此序之真正作者是谁?在《河南始祖蔡氏通谱》里,作者署名变为“淳熙六年春王之吉旦 右文殿修攒 南轩张栻 顿首百拜撰”,里面的“今枢密院使挺公、(工部)尚书杭公慨然欲统其宗”,变成“今工部尚书蔡公秘书郎源君慨然欲统其宗”,而那句“则吾始祖晋司徒克公一体而分者将有近于路人”,变成“则吾始祖左丞相淑公为肇继奕世之祖、一体而分者将有近于路人”。那么看看。
4. 张栻生于1133年9月15日,卒于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卒谥宣公。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朱熹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并述他受其深刻影响说:“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即张栻)得衡山胡氏学,则往而从问焉。钦夫告予以闻,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寝食”。
5. 蔡源生年不详,卒于1132年,字济夫,号世洪,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终于荣登龙榜,进士及第。皇帝为他刻苦治学的毅力感动,特许配宗室长女与他为妻,人称郡马。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迁秘书郎(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及秘阁图籍)、值焕章阁学士(保管皇帝御制品)。自此徙家于汴(今开封)。蔡源甘于清苦,笔耕不辍,研究儒家典籍多有建树。由于靖康之变(公元1126年),金虏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蔡源于匆忙间携家随高宗赵构护驾南迁,文稿散佚无存。蔡源抱恨而终后,葬于西湖涌金门外玉泉池西畔。
    在蔡源死后第二年才出生的张栻,可以为蔡氏族谱作序吗?可以!蔡源其子皆遵父命,弃官归隐。他的三个儿子,皆郡主赵夫人所生。长子维孟,字太伯,奉母徙苏州洞庭山;次子继孟,字仲伯,徙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三子承孟,字季伯,徙居德清。蔡源或在生前开始收集族谱世系,死后儿子们迁居各方,为“联疏以为亲”,在淳熙六年即是1179年编成族谱,请当时在朝的张栻写序,完全成立!次年张栻才去世。况且原谱盖有“张栻”和“南轩”的篆刻印章。此序中的“淑公”是指东汉丞相蔡淑,不是蔡叔度,蔡源是蔡淑的二十一世孙。改作《蔡氏族谱序》中增加的“非其裔而强授之不智,得其宗而故弃之不仁。”而把“亦惟宗其宗祖其祖”改成“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之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却为原序增辉不少。
    二  关于河婆蔡氏始祖绵基公的父亲问题
    河婆蔡氏对谁是绵基公的父亲目前仍然孜孜以求,其实,在河婆古谱中对此已经有明显的记载,在几百年以来的各种古谱的归附,前后不一的表述,为何到今天仍然争论不休,原因就是有些人自以为是,以为作了这种归附后子孙后代就会接受的,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再这样接来接去,给人家的感觉是极不严肃和贻笑大方的。
    在《六世祖仓溪公书柬-族部》对绵基公的名字已经明白无误作了说明,“名字为始祖起基宗祠”,就是“绵基”是绵基公裔孙为河婆蔡氏始祖所起的谥号!寓意河婆蔡氏根基茂盛,福祚绵长!但同是这本书柬,对绵基公以上世系仍然免不了同其他河婆蔡氏族谱一样有续貂之作。
    在河婆最近发现的《晋阳始祖克公谱》,里面对上面的书柬中的世系接续注明“弃之不用”,采用了河婆蔡氏古谱最多的接续,将绵基公接到朝海公下面,这已经被证明是错接了。因为绵基公生于1382年,而朝海公之上六代祖伯信公谥法铭是生于1350年,在这七代之间只有32年,显然是错接。1990年,河婆蔡氏因此采用了将以前“弃之不用”的接在伯礼公(寿公)之下的世系。但在《晋阳始祖克公谱》里,河婆蔡氏八世祖石如公在《蔡氏族谱记》中写道“吾之祖黑之公,吏于闽之汀邑,曰清流,因而家居四堡里,及明初以军事蒙罪,天子恩徙之潮北梅州之陬石窟都,今之镇平邑治是焉”;“呜呼!其中殆有难言者矣”,“黑之公”不是真名,只是知道这位祖先的事而已,乃后人给起的号也,有他行“黑”运之际遇的意思。    明朝立国在1368年,绵基公生于明初(1382年),其祖“黑之公”不是他的父亲,因为“凡一二传,以至绵基公”,那么“黑之公”一定生于元末,约生于1310年至1330年之间,上面写其“及明初以军事蒙罪”之“明初”应该是“元末”之误,而且,此时“黑之公”生活在福建的汀州府辖的清流县四堡里(今之福建连城县内)。为此,河婆蔡氏族谱编委会为求证“黑之公”的事在2011年9月13日至20日,派出了编委会主编等5人到清流县档案馆和长汀(古之汀州)县档案馆以及福建省图书馆等地查阅档案史志等,均无功而返。在河婆古谱中还有 “绵基公从小父母早亡,由姑父抚养长大”之记载,可以知道“黑之公”被流放到梅州后,被作为前朝旧吏严加看管,生活艰难,子孙也是艰难度日的,因此绵基公之父母夫妇早亡,留下孤子,只好由姑父带大。在蔡氏《福粤公族谱》也有明确记载:伯礼公(寿公)生两子:长勋;二 恒,并没有绵基公的记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绵基公也非伯礼公(寿公)之子。有的人以为在河婆古谱中出现的“蔡茂朱”是绵基公或是他父亲的名字,此大谬也! 在《程同二公合赞》中有“所以初年犹岁纳于梅族,厥后始分籍蓝都十七图,蔡茂朱是其原户也”。大家要注意,此“分籍”是在迁居尖田尾有段时间后的事,那到底是几时?在石如公在1660年写的《蔡氏族谱记》中有“嘉靖间人文蔚起,产业蒸然,籍分蓝田之十七图,户名蔡茂朱也”,“嘉靖间”即是1552年到1567年,这与1477年开基尖田尾已经相隔75年以上了,此时七世祖拾翠公已经出生了。
    先祖们为了壮大族群,“联疏以为亲”,把绵基公、绵运公、绵丰公并列为三兄弟,并进行各种的世系接续,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多余,那将蔡氏始祖蔡叔度一直连接到今天我们这一代,就更加可笑了,“宋以前无谱可考”是史学界的共识,违反历史基本常识的事我们绝对不能再做了。
    七世祖貂公也同在大清顺治十七年庚子岁,即是1660年的冬至日那天写的《家谱纪言》里,也说“余宗嫡派清流,清流以前本支漠然无声,继入梅州之初本支又漠然无闻。是必宋元鼎革,上下播迁故至此耳。”因此可以结论:绵基公的先祖只是在梅州生活了几代人,不是梅州福粤公的后裔。
    绵基公就是河婆蔡氏的始祖,我们无需纠结到底谁是他的父亲,也绝对不能再做几百年前就想做而没有做好的事,因为我们的后代比我们更聪明!
    三 关于河婆蔡氏是否是西山(元定)公的后裔问题
    既然现在已经证明,福粤公不是元定公之裔孙,因为元定公生于1135年,而福粤公生于1117年,福粤公长元定公18岁!那么河婆蔡氏的祖先来自福建汀州府清流县的四堡里,只是在梅州居住了几代人,则显然是西山公的后裔的成数大些,而且,河婆蔡氏大宗祠在进主时是将西山公的神位放在正堂的;后来兴建“西山公祠”就不是无根据的了。这绝对不是什么“河婆蔡氏攀附名人”的鬼话可以套用的!
    四 关于同源公二让吉穴和廖东宁点穴之说
    同源公二让吉穴,这在宗镇公写的《程同二公合赞》里面已经有明确的记载,毋庸置疑。但后来有说“朴叟婆”曾太的墓穴是五华风水先生廖东鸣所点,那么这是真的吗?为此,本人“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询问廖东鸣的故乡在哪里,到他的故乡去查,他作为一代名师,一定在他的族谱中有所记载的。如果他的生活年代同“朴叟婆”曾太不是同一时代的人,那么说他为“朴叟公”和“朴叟婆”曾太点穴就是无稽之谈了。为此,2011年8月23日上午七点三十分出发,我同传健、瑞尧一起去五华县的唐纯村,寻找闻名河婆的分水师廖东鸣,结果找到廖东宁的祠堂,廖东鸣实是廖东宁!也找到他的世系族谱资料,证实我的猜想是成立的。就是他的生卒时间,完全不可能为朴叟婆选穴,他们身处不同的历史时代!
    在十七世义士公的《汤坝吉寨记》中也对廖东宁(也误为“廖东明”)有记述,说汤坝寨之东西寨门和水井是廖东宁所作,而汤坝的开基祖是祖赉公,他生于清顺治八年辛卯岁五月十五日戌时(1651年7月2日),《祖赉公传记》也提到“及年方壮,自尖田而徙居汤坝”,方壮之年大约就是1681年左右,由此也可见廖东宁的生活年代。那么,为何有此一说呢?查看朴叟公的墓碑,发现他的墓是清康熙辛酉岁(1681年)重修的,初时是瓦墓,重修后是灰墓,按此推算,廖东宁是朴叟公墓重修时的风水师是可能的。但说他被朴叟婆感动并因此为她选穴就是无稽之谈了。
    五 程源公的寿龄和《程同二公合赞》勘误
    在河婆的所有蔡氏族谱中,宗镇公写的《程同二公合赞》因为传抄原因除某些字词需要勘误外,其他几乎一致。此文中有句“惜程公之寿算不及龄公之延长,仅六十三而止,到来无多年也,终十稔耳”。但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八世六瑞公(鸣野系)与其族侄如山公(古直系)同心协力修整程源公墓。程源公墓碑志:
    公生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岁 至成化十三年丁酉 行年五十四岁 思图远大偕三子八孙与弟同源公合志迁移奉始祖绵基公神主同来尖田开基 公览山川形胜 戳力经营 时历七载 终于成化二十年甲辰 享寿六十一岁 开始迄今世系一十三代 历数二百三十三年
    墓碑刻字明白写道:程源公是生于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岁即是1424年,终于成化二十年甲辰岁即是1484年,享寿61岁(虚岁),那么为何宗镇公在此墓重修六十多年后写的《程同二公合赞》中作出不同的记载呢?皆因古时人们在去世时喜欢对外宣称闰寿的缘故,程源公闰寿63岁没错!但有的古谱将闰寿63岁直第9页
    接写成享寿63岁,在以后的传抄中又未经认真查证,以为在原来的卒时记载错误,因此进行更正;又或原谱没有记载卒时,自己经过查历书,进行补记。造成在古谱中对此卒时有不同记载。《程同二公合赞》没有发现此误,后来反而成为程公享寿63岁的佐证。因此,为正本清源,《程同二公合赞》也必须进行合理改正。这同很多古谱在《河婆尖田尾创建大宗祠功略记》中将分理者拾翠公写成翠峰公之理相同。殊不知,创建大宗祠时翠峰公已经去世,只有他的儿子拾翠公方可胜任。还有一事,河婆蔡氏古谱中将绵基公的遗爱邓太乳名二娘的卒时都写成明正统十六年,其实,正统年只有十四年,河婆因为山高皇帝远,不明皇朝更迭,继续使用正统年号,其实此时已经是景泰二年了,因此这样的更正也是必须的。
    六 关于河婆蔡氏绵基公裔孙辈序
    河婆蔡氏绵基公裔孙辈序(1678年参定)在参定从时间上说太晚,但这是在八世祖豫木公寻得族谱残卷锐意修复后与六瑞公、十世祖桃公之所为,他们当初参定辈序时太过书生气,没有考虑到谐音问题,因此,当传至十四世时出现问题了,此时他们都已经去世,无法更正了。因为按照当时约定,起名时前面冠字辈,十四世的辈是“序”字,它同“死”谐音,结果在神前村有位叫“序诗”的,就是谐音“死尸”了,为此在宗族里面引起争论,有的提议更改,有的坚持祖宗立下的东西不能更改。有的等不及,就擅自把它改为“秩”起名,到后来族中老人才集中议定,改为“定”字,也是寓意已经定下以后再不要争论了。可是这时才出生的“定”字辈的人已经不多了(今天有准确的数据可以看到数字)。结果造成河婆蔡氏的辈序的混乱,至今很多族谱各自为是,有的是“序”;有的是“秩”;有的是“定”,这里有编谱人的无知,也有固执认为是根据自己掌握的古谱所写。但这给其他姓氏看来是贻笑大方的。因此,以后河婆蔡氏必须统一口径,将十四世的字辈定为“定”字,不要再自作主张了。
    蔡氏裔孙后来迁居各地,紧记辈序诗,成为是否绵基公裔孙的接头密码,对于“联疏以为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河婆蔡氏绵基公裔孙辈序有个缺点,当时将绵基公占用两个字辈“始基”,没有想到,传到后来,就是在今天,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此中玄机。因此造成了迁居他乡者将自己的世代搞错,因为他们按照字辈诗的字数来定世代,造成“美”字辈因为是第十九字,因而认为是十九世,而后因此几十门风水墓碑均以此类推,全部标错!
    辈序诗最后一句“缵承奕世贤”里面还有一个字“承”,在河婆蔡氏族谱中很多写为“成”字,这也是因为谐音的缘故而错写,表面上看对意义影响不大,其实不然。《周书•明帝纪》:“今朕缵承大业,处万乘之上” ;宋 苏轼《韩维祖保枢鲁国公制》:“逮兹缵承,继用耆哲” ;明宋濂《吴公墓碣铭》:“自幼以缵承家学为事”;《清史稿•后妃传•文宗孝钦显皇后》:“将来慎选元良,缵承统绪”;在唐朝的韦应物的《骊山行》中有“缵承鸿业圣明君,威震六合驱妖氛”。“缵承”是继承之意,作为一代文人的豫木公、六瑞公、桃公,断不会写成“缵成”的。
    七 关于续辈序问题
    河婆蔡氏在世的人从十五世“振”辈到了二十六世“厚”辈,落差达十二世,到四十个字辈最后的字辈还有十四世。需要近三百年的时间,才面临需要续编的字辈。
    1988年仲夏,马来西亚修编《蔡氏族谱》时,显廷叔为其续编了河婆蔡氏辈序,共40字辈:“华夏望族 系出姬周 清芬溢彩 祖泽长流 芳腾兰桂 代绍箕裘 绵延瓜瓞潘衍环球 云蒸霞蔚 万祀洪庥”。可能是考虑到五字字辈的数学优势,1990年河婆蔡氏修编《蔡氏族谱》时,显廷叔又再次撰写了河婆蔡氏续辈序:“系统肇姬周 先芬孰比侔 西崖崇理学 东土庆封侯 潘衍逾千派 云礽遍五洲 人文长蔚起 万祀介洪庥”。并进行了注释。
    在清嘉庆元年(1896年),就有十三世祖 纪淮 对河婆蔡氏辈序诗作出批评,但他只是针对要求按照辈序起名会造成同名太多一事。故也请祖先恕我等之僭妄之罪。
以上各项,敬请各位宗亲雅正。
    上湖寨绵基公二十世裔孙蔡远东
                                                                    2011年11月13日星期日
附:
(改作)
蔡氏族谱序
  圣人制礼,莫重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祖。有百世不迁之祖,有五世则迁之宗。祖迁于上,宗易于下。祖宗之传序,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余,小吏之官,所以定世次之承,辨昭穆之例,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以别。联疏以为亲,追本以敦繁,莫善于谱矣。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世之下遂相视如途人。其能原宗族之理,而追崇其祖宗也哉?
  蔡氏惓惓于谱牒。是辑也,出自周文王之子度封于蔡,其子孙以国为氏,历传千百年。今工部尚书挺公、(工部)尚书杭公慨然欲统其宗,而思吾族播迁南行,苟无谱以继之,则吾始祖晋司徒克公一体而分者将有近于路人,是故修辑谱书以收其族,心甚盛也,事甚美也。
然余闻谱牒之作,所以考古而证前,传今而裕后也,非其裔而强授之不智,得其宗而故弃之不仁。今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之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智之说矣,爰书之为序。
    宋绍熙五年春大学博士迁监察御史除工部尚书 谢谔 谨撰
(原作)
蔡氏族谱序
  圣人制礼,莫重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有百世不迁之祖,有五世则迁之宗。祖迁于上,宗易于下。祖宗之传序,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录小吏之间,所以定世法,次之辨昭穆,伊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亲疏之所别,联疏以为亲,敦本以敦繁,远莫善于谱矣。后世谱牒不详,而宗法不讲,数世之下遂相视如途人。其能厚宗族之理,而追崇其祖也哉?
  蔡氏惓惓于谱牒之是辑也,出自周文王子蔡叔度,生子曰蔡仲胡,封蔡子孙以国为氏,历传千百年。迨今工部尚书蔡公秘书郎源君,慨然欲统其宗,而思吾族播迁南北,苟无以详谱牒,则吾始祖左丞相淑公为肇继奕世之祖、一体而分者将有近于路人,是故辑修谱书,以收其族心甚盛也,事甚美也。
  然闻之谱牒之作,所以考古而征前,信今而传后,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祖其祖,子子孙孙相垂不朽,能不于蔡氏有光焉?爰书之为序。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