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名人 >> 信息正文

理学家、教育家——蔡元定

    蔡元定:福建省建阳人,南宋著名理学家,自幼学习孔孟和“二程”理学,博学而聪悟,在理学、易学与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详说》、《皇极经世》、《八图阵》传世。
    蔡元定是建阳蔡氏九儒的第二代,他在四世九儒中是起核心作用的,上承父志,下传心学,承前啟后,继往开来,教育子孙,承传圣学,注经卫道,力扶正学,使三子、四孙都为南宋名儒。为纪念西山公根据蔡氏族谱和九儒书中的有关资料,将西山公的平生主要业绩整理如下:
    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谥文节,赠少傅。福建省建阳市麻沙人,始祖炉公第十世孙,著名的蔡氏九儒之首,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少保蔡发之子。生于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卒于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寿六十四岁。母亲詹氏任辰,父发以古今圣贤遗像挂于别室,让妻子詹氏日夕观之,进行胎教,故使元定生而聪明过人,异于常儿。八岁能作诗,十岁日记数千言。为教元定读书,父发在麻沙象岩山下,构筑书屋名曰:“显庆堂”。让儿子元定居此读书。幼时授以《西铭》,稍长即授以二程《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并说:“此孔孟正脉也。”
    使元定幼时能深涵其义,稍长即能辨析益精,为将来成为理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父发平常叮嘱元定:“为人不可不知地理和医药。”又说:“为人要忠厚诚实,不可浸于利禄。”筑室西山,刻苦读书。绍兴二十三年元定父亲逝世,第二年经母亲同意,秉承父志,登西山绝顶,构筑书屋,在此忍饥食斋,克苦读书,自咏:“独抱苇编过客稀,单瓢不厌屡空时,幽然自与庖義近,春去人间总不知。”
    西山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充满神奇色彩的文化名山,蕴藏着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族游资源,座落在建阳市莒口镇境内与云谷山对崎,海拨633.9米,离麻沙20里,总面积为两万余亩,方园百里,山体雄伟,四面峻峭,山顶平旷,四水归内,有前湖后湖,可耕可桑,古树参天,泉石奇特,山间瀑布,流水潺潺,古时可通舟,山顶有古城墙、练兵场、跑马场、石切水阐门等,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罗永的人一心想当皇帝(百姓称他是皇帝口、乞丐身),在山顶上指挥纸人帮他构筑城墙、水阐门以防敌人,每日操练兵马,以备战争,以后梦想未成,故留下这些所谓神奇的文化遗产。
    西山的平顶内还有许多天然的俗称为石锣、石鼓、石抽屉、石宝剑、石鸡岩、狮子岩、螺丝岩、沙帽岩等三十余处。当人们走进山内,白天林木蓊翳,鸟语花香,景色迷人,夜间时有虎豹出没,深夜人静之时,山鬼也来骚扰元定读书,故有西山先生镇鬼记的传说。
    西山先生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远离尘器,与青山绿水为伴,共日月星辰齐辉,在这清净闲适的环境中,他意志坚强刻苦读书,著书讲学、穷究天理,长达三十八年。人以山为名,山与人共名,学者都称他为蔡西山先生,因此他名满天下,在西山创下了许多名流千古的古绩,如皇帝御笔的“西山”巨字,迄今完好如初;与朱熹悬灯相望联络的灯塔;皇帝敇建的“西山精舍”后山的西山书院等,如今仅存遗址。
    蔡元定二十岁娶崇安(今武夷山市)名门望族江氏为妻,二十二岁就出生长子蔡渊,二十四岁又生次子蔡沆,同年丧母,第二年在麻沙他少年读书之所“显庆堂”推衍后世子孙休咎赋诗云:“显庆堂将后世推,子孙绍复承吾书,四传学业家还在,五世因贪人产除,绩缵流风六、七代,继兴遗迹八、九渠,数终轮奂犹有待,御史尹仁为吹虚。”这时元定公二十六岁,父母双亡,身边只有妻子江氏和七岁的长子渊,三岁的次子沆,富有的家产由妻子江氏掌管,教育子孙全靠他自己,他决心一生不干利禄,以圣贤为师,筑室西山以为父子终老之计,四十年中除了竭尽股肱之力,协助朱熹著书,授徒讲学之外,自己在西山设疑堂,著书立说,穷究天理,著有“易学启蒙”,“律吕新书”,“八阵图说”、“皇极经世指要”等十四种书。使三个儿子渊、沆、沈。幼从父训,长从朱熹集注绪经共著书19  种,四个孙子格、模、杭、权,心学家传,互为师友,各有传书,皆为南宋大儒。孙杭拜相,兴建西山精舍、庐峰书院,蔡氏学业兴旺之极。曾孙二十余,都满腹经纶,各有业绩。这三百年中的史实都证明子孙绍复承吾书、四传学业家还在。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7年),五世孙希塈,遭欺罔贪酷之罪,家产抄没,夫妇死于狱中,宗人逃散四方,这是五世因贪人产除之应也。
    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一场洪水推荡后山庐峰书院,裔孙逃散四方,后山新居一片荒凉。成化二年(公元1477年),有巡按御史尹仁,夜宿风水关,梦见建阳蔡氏一老人向他求救,给予棲身之地。尹公至建阳后查问此事,蔡氏裔孙蔡佐,奉建阳蔡氏族谱给尹公阅,尹仁见诗愕然曰:“異哉!何予名之在此中久矣!即捐银让建阳县尹海澄修复庐峰书院,并建“传心堂”。从此庐峰书院二度兴旺,这都是尹仁公之功也。元定公的赋诗向后推演三百四十年,史实无误,真是神人圣人也。
    羽翼紫阳  领袖朱门
    朱熹注释《四书》,编写《伊洛渊源》、《诗集传》、《近思录》、《通监刚目》等书中,都有蔡元定的独道见解。学生真德秀说:“西山先生所讲之处,往往是朱所未言之处。”
朱熹注释书经,常常得到元定的参订和补正。学生翁易说:“朱熹注释《四书》中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和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都是和元定辩论之后受到启发而作的,这些书的讲论,西山公与朱文公则并驰其功。朱熹也说:“吾与季通交游四十年在学术上已达到无所不论,无所不谈,有不明白之处,也常有赖于和季通商讨之后解疑。”
    坚持大本大源,是元定教人的根本,研究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友人刘爚为蔡元定写墓志铭中云:“先生(元定)处家以孝弟忠信仪刑子孙,而其教人也以性与天道为先,自本而支,自源而流,闻者莫不兴起。”他在西山设“疑难堂”,每次讲学,学生都挤满书屋内外,听者都不忍去。学生黄干说:“开始受学晦庵,首试西山蔡公之门,从游者多矣!公之来先生必留他数日,往往通夕不寝。过公之家,得其言论不忍去,听者皆必有所得也,干之识公为最久,荷之教最深。”朱熹说:“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未厌也。”
    蔡元定常侍朱熹左右,协助创建精舍,辨难解惑,教授生徒,成为朱熹的得力助手,乾道元年(1170年),元定协助朱熹在云谷山上建“晦庵草堂”两人悬灯相望,经常往来谈学解难。
    淳熙三年(1176年)陪朱熹前往江西嫯源,然后去浙江吊唁冈母兄。        
    淳熙三年,朱熹夫人刘氏故,元定协助在建阳市嘉禾里(黄坃镇)唐石之大林谷九顿峰下择墓安葬。
    淳熙十年春(1184年)协助朱熹建“武夷精舍”,当年四月随朱熹讲学于武夷精舍。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元定为朱熹母亲祝氏,择墓于建阳县崇泰里马伏天湖之阳,同时协助朱熹修筑“寒泉精舍。”
    绍熙三年(1192年)协助朱熹在考亭建“竹林精舍”后改“伦州精舍”,为了能与朱熹就近讲学,元定特地约居建阳后山,两地相近三十里有船往来问学解难。
    淳熙十五年(   )右丞相赵汝遇,太常卿尤  秘书监杨万里等力荐元定入朝为官,朱熹也召其入朝,蔡元定都坚以疾辞,隐居西山以为终老之计。
    庆元二年(1196年)权奸韩侂胄擅政,制造“伪学之祸”,指道学为“伪学”,把“四书”、“六经”定禁书,诬丞相赵汝遇被罢贬永州,当时许多大臣上奏要救赵丞相,都被列为“伪党”共五十九人,,朱熹认为自己不应沉默,就起草上疏数万言,陈述邪奸诬奏之祸。以救丞相之冤,众弟子劝朱子以为此必招祸,朱不听,元定入劝,请他不要上疏,朱黯然以回奏稿焚之,避免了更大的灾难,从这一点上更可看出元定对朱熹的关系十分情深谊厚。
    庆元二年秋,朱熹被定为“伪学魁首”去职罢祠,元定被诬为“妖人”贬谪湖南道州,诏令急捕元定,元定未向家人告别,就主动上路,当时有人劝他缓行,他说:“获罪于天,天可逃乎。”从建阳经考亭,朱熹率众弟子向元定线别,在场送行者,都伤感落泪,而元定却泰然自若,谈论无异平常,赋诗云:“执手笑相别,毋为儿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可知。”朱熹见此情景,汉惜曰:“朋友相爱之情,季通不屈之志,可谓两得之矣。”在谈话中,朱熹提出著“参同契”的疑难问题,元定解答如流,在场听者莫不钦佩,朱熹陪同元定到马伏“寒泉精舍”,二人共同参订“参同契”通宵达旦,早餐后即仗履步向道州,在这寒风刺骨的冬天,年过花甲的老人,不顾双脚流血,步行三千里才到湖南道州(今道县)他的不屈之志,不可夺之节,真是感人肺腑。
    庆元四年蔡元定在舂陵贬所病危,临终写信给朱熹云:“定辱先生不弃,四十年随遇未尝不在左右,数 命不终,自到此地生徒虽众,因循岁月而已,殊无日新之益,所沾之疾,初是池泻不止,继而热气上攻,微弱莫能远步,最后中虚暴下,百方治之无效,势必不久,唯以不见先生为恨,天下未必无人才,但师道不立为可忧……。”别晦庵书即逝世,是时庆无四年八月初九在,寿六十四岁。
蔡元定逝世后朱熹复备牲酒到元定墓前哭诉,相向长号说:“天可夺我季通之速呢?君学通古今,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无穷之辨,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见之矣。使吾之痛若折左臂而失右手,不能运动呀。”朱熹对元定的高度评价成为千古佳话。
    遗训子孙,嘱子成书
    蔡元定到达道州舂陵贬所后,父子学生仍闭门读书,并在堂上挂一个“愆”字,以示自讼之意,以明心志,避免麻烦,道州远近的读书人久闻元定的名声,纷纷登门求教,房屋内外常常挤满学生听课。参军王域有政才,耻笑问学的学生,一日王域遇见蔡沉,向沉问教,始知蔡沉学问渊博,遵叹相见之晚,日:“初不敬,今纳命”,次日拜元定为师。当时有些好心人劝说:“获罪之人,当闭门谢客,以免再生是非。”元定说:“彼以学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他虽身患疾病,还是抱病接见授徒不倦。
    在舂陵他有心解易,咋春秋,又有洪范之数,学者久失其传,唯他独得未及论著。为此,他嘱子成书,嘱付三个儿子日:“渊宜绍吾易学,沉宜演吾皇极数,而春秋则属沆。”三个儿子遵父命,用十年功夫,渊著成《周易训解》,沆著成《春秋五论》,沉著成《洪范皇极》,又受朱熹委托著成《尚书集传》。后来世人都称他们是“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家。”
    元定常常贻书训诸子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元故得罪而遂懈,又说:“步步守着仁、义、礼、智、信。可传子孙。”元定公的诒训不仅是千古传诵的名言,更是“慎独”的典范,是为致义理之实的榜样。
    学生邱崇叙西山先生言行录
    先生行动遵于礼度,言语温和,学博才高,与之处者听其言论不忍去。去则皆必有所得,崇蒙教育,侍左右未尝见其有喜愠之色,故当时士大夫皆敬信之,晦庵亦深器重之。
    崇至道州居二年,欲辞归省视父母。先生说,少待、九嶷可登,以观濂溪之遗风和帝舜之陵墓,非徒游观而已。先生缓步徐行,往还数日余。居一日,先生具酒令舂陵朋友坐会,曰:此会是与诸友别耳!在坐皆惊愕。令崇到街市购木合棺,棺成,先生卧其中,起命木匠劈小,曰:恐路远难致,又数日,作书别晦庵,又嘱咐仲默(蔡沉),且说:凡尔诸友有疑难问题,欲问者,早日问之,后,我不复能言。
    崇与舂陵(道州)诸友皆感泣。先生曰:大丈夫莫作儿女悲,得失荣辱,屈伸往来,天之命也,何以泣为?阅三日,先生衣冠端坐而逝。时庆元四年八月九日卯时初刻,是日天地昏暗,风雨大作,舂陵从游诸友哀痛如丧所亲。
    元定公逝世之后,守臣上奏,旨许为葬,得旨许归葬,吊祭者踵接于道,蔡沉拜跪,膝为之穿,有念旅道之贫,甚至不相识者持白金数十星为赠。蔡沉义不肯受,尽谢却。是先生之道德有以感乎之心,再则其家教之清白亦可见矣。子沉扶柩三千里以还建阳,十月初六,葬于建阳崇泰里(今莒口镇)翠岚之源,墓碑文是朱熹书曰:“有宋蔡君季通之墓。此墓葬后历经数代保持香火未断,直到20世纪中叶,“大跃进”开茶山,推土机把墓地推坪,墓碑无存,面目全非。2000年建阳蔡氏两会“蔡氏宗亲联谊会、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筹集资金,建成“西山陵园”,面貌一新,宏伟壮观,成为世人瞻仰的旅游景点。 
     平反昭雪,进入孔庙
    西山公客逝他乡后九年,皇帝奋发英断,诛侂胄,治乱政,天德清明,枉者皆伸。
    朱熹学生,西山公好友真德秀,浦城人,出任参知政事,与同仁一起极力为更深翻案,朱、蔡冤案逐渐得到昭雪。
    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皇帝诏赠元定迪功郎制祠云:……尔学问有源,操履无粘,杜门著书,初无预于世者,不幸见诬,亦遭远谪,今是非已定,汝已殂矣,守臣以状奏上朕甚怜之,其赠尔官,慰尔泉下,死虽莫赎,尚知享哉。
    宝祐三年五月初六日参知政事蔡杭向朝庭进祖父所著的“律吕新书”,理宗皇帝看后十分满意御笔亲书,“西山”巨字赐蔡杭刻石于西山龙头岩上,如今完好如初,受市级文物保护。同时御书敕赐“庐峰书院”、“西山精舍”,塑绘朱文、西山二贤对榻讲道神像。
    宝祐三年、四年以杭的政绩,理宗皇帝三次赠官,制词云:“蔡元定卓绝之才,精诣之识,贯天地人物之理,博学而无所成名。志气豪迈,性禀高明,赋材卓绝,道德取法于当时,造诣精纯,模范仪型于后世,初赠太子少傅,再赠太子太傅,加赠少傅。”
    蔡元定原配江氏,以孙杭贵,初赠新安郡夫人,再赠东莱郡夫人,三赠信国夫人。     
    明嘉靖九年(公元1330年),世宗皇帝诏蔡元定祀啟圣王庙。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颁赐宋儒蔡元定“紫阳羽翼”匾额。
    西山公的一生,为人正直,气节豪迈,博学才高,著作富于诸儒。注经卫道,坚贞不屈,遗训诸子,心学家传,嘱子成书,功在圣门。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