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古迹 >> 信息正文

蔡履系济阳郡望另一宗系值得深入考证

  文选内容:

  蔡氏史辨(之一)

  读《儒林门第》1999年第3期,其中有一篇标为《蔡氏先祖总世系·家传》,从蔡氏始祖度,一代接一代,繁衍链条一环接一环,直至东晋。图内各位大部分有文字注记;没有笔者或整理者。有一个注:“据奉新杨坪《蔡氏族谱》、广东《蔡氏族谱》,并考证其它有关资料而相互参订”。(以下简为《图1》)。近读一本“内部交流资料”,这份资料的时空就更宽广了,从人文初祖黄帝开始,一世不少地延续直至南宋。图内各位大部分有文字注记,且图后有较多的文字叙述。没有笔者或整理者;也没有对此“内部交流资料”的来源或依据作点注记(以下简为《图2》)。

  读后,萌生了《蔡氏史辨》这个题目,对《图1》、《图2》和蔡氏史中的一些问题作点辨析,或者只把问题提出,供学者们去研究、考证。

  笔者不拟去考究《图1》和《图2》是一位作者或是两位作者,只是拟从中提出一些问题加以辨析。

  蔡国、蔡氏自公元前1046年度公胙土、命氏以来,至公元前447年蔡齐亡国,其间经过了六百年。现在,我们对其的了解,主要是依据司马迁《史记·管蔡世家》及少数的史籍。笔者写了《蔡国记法的探寻》(《儒林门第》2001年第2期,简为《探寻》)、《蔡国记法的再探寻》(《儒林门第》2004年第2期,简为《再探寻》)、《蔡氏济阳郡望的探究》(《儒林门第》2001年第4期,简为《探究》)、《蔡氏始祖是蔡度辨》(《儒林门第》2005年第1期)。对蔡国、蔡氏的历史作了点梳理、辨析。现在,若要再深入,有待于出土文物来印证。所以,本文只从蔡齐往下的世系的一些问题作点辨析。由于问题较多,一篇短文是难以完成的,所以用之一、之二……分别来辨。

  在修族谱或研究世系时,笔者赞成上溯、下延,及侧查。但世系繁衍链条是要一环紧扣一环的,多接出一环或少接出一环都会出现问题的,更不能伪托、攀附。对没有足够的考证资料,不妨暂且放下,待有依据时再说。往上追踪时,能上溯到哪一代就到那一代,不能没有根据地挂在某位名人之下。要挂,就挂在“蔡度公之后”。

  一、蔡齐之后的世系

  《史记·管蔡世家》:“侯齐4年(前447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蔡遂绝祀。”之后的事,史书上没有记载。近年读到两则说法。

  一说,蔡齐逃亡到今江西省上高县。江西宜丰县蔡交云先生作了认真的调查、考证。其结果大概可归结如下:

  1、“那里有64个蔡氏名称的村庄”。

  2、“只是这些史料未能保存下来”(笔者:是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或没有保存下来)。

  3、“原来64个蔡氏村庄虽然依旧,然而全境早已没有一个蔡氏聚居的村庄”。

  4、“宜丰和上高两个县城仅相距20公里,而且都是上蔡(即上高县)的故地。但宜丰蔡氏与上高这支蔡氏未发现有任何直接的关系”。(笔者以为:既然第2点说的没有史料,第3点说的没有这支蔡氏聚居的村庄。那么,用什么来与宜丰蔡氏作关系的比较、考证呢)。

  蔡交云先生的调查、考证做得很好,从摘述的4点,可以这么说,此事是传说而已,只好留待以后出土文物再说吧。

  另一说,尚景熙先生《蔡氏渊源史考》(《儒林门第2004年第3期》:“至蔡侯齐时为楚所灭。后来又在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建立高蔡。至蔡圣侯时,楚将‘子发受命(楚)宣王’(前369年~前340年在位),攻高蔡,高蔡破灭”。这一说法没有说是蔡齐或蔡齐之后的人建立高蔡,而且有一位蔡圣侯。目前没有资料可证,也只好暂归为传说。

  “蔡侯齐亡”,从公元前447年至今,没有史料记述蔡齐及其后的情况,就说把“亡”字释为逃亡的话。那么,逃亡到何方,是到上高或到常德,或其它某个地方,目前得不到证实。既然是这样,而晚至宋朝及其后兴起的修家谱,至少时隔1500年,是如何考定出蔡齐之后的世系,这就难怪各地的谱系各有不同的世系记述,如江西《宜丰蔡氏族谱》记为:齐—审—觐—耋—衡—汉—泽。《图1》记为:齐—券吾—审—规—耋—衡—汉—泽—崇、隆。《图2》记为:齐—券吾—觐—耋—衡—汉—泽—章、显、甘、九成、浩、沛。江西《安莲蔡氏族谱》记为:齐—燮—赤尾—洧—声—朝吴—黯—泽。福建《莆田东沙蔡氏族谱》记为:齐—洋—禧—墨—泽—赐—寅,等等。所以,对蔡齐落籍何方;蔡齐之后的世系考定。因时代久远;古文字资料厥如;没有文物或出土文物可证。所以,从蔡齐之后到秦末汉初蔡氏的衍传情况,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既然这样,没有可证的记法,倒不如暂且空着,待研究明白了再续上为妥。

<*newpage*>

  二、秦末汉初的蔡氏

  各地的族谱记载也不一致,但此时史书记载相对多些,有些是可以说得较清楚的。

  在蔡国末亡前,即有蔡氏迁居四方,史书上记载的也较多,在《辨》文中提到,如楚大夫蔡鸠居,《左传·宣公12年(前597年)》有记述。齐大夫蔡朝,《左传·宣公17年(前592年)》有记述。晋太史蔡墨,事晋顷公(前525年~前512年在位),《左传·昭公29年(前513年)》有记述。而秦末汉初,史书上记载的蔡氏名人则有蔡泽、蔡赐、蔡寅、蔡蒹等。现对这4位先祖作点摘录和分析。

  1.蔡泽——《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于涂。……应侯内惭,蔡泽乃西入秦。……范雎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太子丹入质于秦。”

  《图1》:“娶周氏,生子崇、隆”。另一处又:“泽—奇、寄。”

  《图2》:“娶周氏,生子六:章、显、甘、九成、浩、沛”。在文字说明中:“章公,仕秦为大夫,有功于国,封济阳郡公,五个弟弟俱为秦之大夫”。

  从以上摘录可作如下分析:

  (1)蔡泽者,燕人也。北燕国、都城蓟(在今北京城西南隅)。后有下都武阳(在今河北易县南)。

  (2)号纲成君,封号,今河南许昌县东北有故纲成城,此地是蔡泽的领地。

  从以上2点,蔡泽卒后要么落叶归根葬于祖籍燕地;要么葬于其领地纲成城。或者在秦都咸阳附近。迟至南宋的1177年蔡戡《莆阳蔡氏族谱世系序》(以下简为《戡序》为何说:“秦相蔡泽卒,葬陈留。”不知据何而言。

  (3)蔡泽是一位游士,“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于涂。”

  这有点像孔丘周游列国,不遇、见逐。孔丘在陈、蔡间差点饿死;蔡泽之韩、魏,连吃饭的家伙也被夺。但蔡泽的信息还是灵通的,知“应侯内惭”这个好机会,所以乃西入秦。于公元前255年(秦昭王52年)为秦相。

  太史公对此有个评论曰:“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4)“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太子丹入质于秦”。

  嬴政是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称始皇帝。《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喜23年(前232年),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据此,蔡泽是在前230年(秦王政17年)“为秦使于燕”的。之后史书上则没有记载了。

  从前255年入秦到前230使于燕,其间是25年,可司马迁记为“居秦十余年”。司马氏为何要如是说。再则,蔡泽是燕人,为相时“人或恶之,惧诛”。这次使于燕,正好回故乡,所以,可能就在燕地颐养天年了。

  (5)《图1》:“娶周氏,生子崇、隆”。另一处又说:“泽—奇、寄”。《图2》:“有六子:章、显、甘、九成、浩、沛。……章公,仕秦为大夫,有功于国,封济阳郡公,五个弟弟俱为秦之大夫”。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没有说到是否有子。同是《图1》,同是说到娶周氏,却出现了崇、隆和奇、寄。而在《图2》又有六子。不知蔡泽有子否?有多少儿子?所列这10名中全是其子或哪几位是其子?实应考证一番。

  《图2》中说六个儿子都是“秦之大夫”,可谓满门皆大夫,不知是何种大夫,因秦汉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光禄大夫等。可在秦史中未见这六位大夫的姓名出现。

  蔡章“有功于国,封济阳郡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号,公爵是第一等,可谓显达。在秦朝,诸多郡中没有济阳郡这个行政区划。济阳这个地方,战国时属魏邑;西汉时置县,属兖州陈留郡的县;东汉时属兖州陈留郡济阳城;直至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郡治在考城。笔者曾考证,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十二月,依“封诸王以郡为国”,封给齐王冏之子司马英为济阳王,即济阳郡置始于301年。

  2.蔡赐( ~前208年)——《史记·陈涉世家》、《汉书·陈胜传》有记载:“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章邯已破伍徐,击陈,柱国房君死”。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房君(房:邑名,约在今湖北房县或襄樊一带。爵之于房,号曰房君)蔡赐从陈胜王参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作了反秦政权张楚的相国。秦二世2年(前208年),秦将章邯反击义军基地陈(今河南淮阳,即上蔡县东北方75公里)时,他和义军作了顽强、英勇、惨烈的抗击,最后壮烈牺牲,成为反秦暴政的英烈载入史册。

<*newpage*>

  3.蔡寅( ~前183年)——拙文《探究》中已有较详细的记述。《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了:“肥如侯蔡寅”(肥如,属幽州辽西郡,治所在今河北庐龙县北),以魏太仆汉王3年(前204年)初从,以车骑将军破龙且及彭城,侯,千户。汉高祖6年(前201年)三月庚子封,24年(前183年)甍。”表中列出:寅—戎—奴—福4代继承侯爵世系。而《图1》没有寅及其世系。《图2》列出的是:泽—章—寅—弘—咨—义。蔡邕《蔡中郎集·让高阳侯表》:“臣14世祖肥如侯佐命高祖,以受爵赏”。

  4.蔡蒹(兼)( ~前166年)——《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樊侯蔡蒹,以睢阳令(睢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县南),高祖初从阿,以韩家子还定北地,用常山相侯(常山,郡、国名,汉高祖3年置郡,治所在今元氏县西北),千二百户。”《汉书·文帝纪》:“元年(前179年)六月丙寅,封故常丞相蔡蒹为樊侯,14年(前166年)薨。子,15年(前165年)康侯客嗣,18年(前162年)薨。孙,孝景中2年(前148年)共侯平嗣,21年(前136年)薨。曾孙,元朔2年(前127年)侯辟方嗣,元鼎4年(前113年),坐搏掩,完成城旦。”表中列出:蒹—客—平—辟方4代继承侯爵世系,但不知蔡蒹祖籍何地,第4代之后的衍传情况。

  以上摘录的4位先祖情况,大抵可归纳以下几点。

  1.泽是前255年西入秦,为秦昭王的相,前230年使于燕,其生卒年不详。房君蔡赐是前209年为陈胜王的上柱国,卒于前208年。魏太仆蔡寅是前204年从汉高祖为车骑将军,卒于前183年。睢阳令蔡蒹是“汉高祖初从阿”(《汉书·高帝纪》),秦二世2年(前208年)7月:“章邯围田荣于东阿,沛公与项梁救田荣,大破章邯东阿”。卒于前166年。

  2.蔡泽是燕人,领地在河南许昌东北故纲成城。蔡赐是汝南郡上蔡县人,领地在湖北房县。蔡寅是陈留郡圉城,领地在河北庐龙县北。蔡蒹不知何地人也,领地在樊,即今河南济源西南。

  3.蔡泽是前255年西入秦,年岁较长,而赐、寅、蒹都是秦末汉初,大致年岁相仿。蔡泽是燕人,寅、蒹是河南一带。

  4.可考证的,蔡寅后裔世系基本查明,蔡邕:“臣14世祖肥如侯佐命高祖”。而蔡邕之后可延至唐初的蔡君知。

  5.蔡寅上溯,史书上没有记载。《图2》提出:泽—章—寅,目前无证,可能是个别族谱编的。蔡寅下延,如上所述的寅—戎—奴—福4代。又据《通志·氏族》:“肥如侯寅,寅元孙丞相义,义元孙勋为长安邸长,累召不至,勋曾孙携。”《蔡携碑》:“君曾祖父勋。”《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为郿令。”这一段可证从寅至邕共14代,笔者在《探究》中,以寅为一世祖,从史书上再证了可延续至26世的蔡君知。由于魏晋、南北朝实行门阀制,出现了郡望,所以蔡寅这一宗支就成为济阳衍派。

  不知《图2》据何,出现了:“泽—章—寅—弘—咨—义—瑜—宪—勋”这样的世系。

  三、蔡勋与蔡茂

  《戡序》:“陈留蔡勋仕平帝,为郿令。孙茂仕光武为司徒。曾孙携仕顺帝封蔡长”。该序出现了:“勋—□—茂—携”这样的世系。蒋维锬先生《蔡戡〈谱序〉史证》(《蔡襄研究通讯》2004年12月,总83期):“陈留蔡勋,仕平帝为郿令。孙茂,仕光武为司徒。曾孙携,仕顺帝封蔡长。”名为史证,但没有提出证据。《图2》:“勋——茂—愔—携、雨亭—伦”。

  《图1》:“勋—颐—伸—玕、伦—瑶、环”。

  这两个图是多么地不一样。拙文《探究》列出的世系是:勋—□—□—携。因勋、携间的2世,没有足够的证据只好暂且空着。

  笔者之所以摘引这些,是因为图的作者对此没有深入研究、考证。因问题较多,在此仅作勋与茂的分析。

  1.蔡勋——《蔡携碑》:“君曾祖父勋,哀帝时(前6年~前1年),以孝廉为长安邰长(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后汉书·蔡邕传》:“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前1年~元5年)为郿令(郿:在陕西省中部偏西,今眉县。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官称县令)。王莽初,授以厭戎连率(厭戎: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洮南。连率:王莽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

<*newpage*>

  2.蔡茂(前25年~47年)——《后汉书·蔡茂传》:“字子礼,河内怀人也(河内郡怀县。怀县在今河南武涉西南,黄河北侧,沁河入黄河处)。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对策陈灾异,以高等等擢拜议郎,迁侍中,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建武20年(元44年)以广汉太守迁为大司徒,23年(元47年)薨于位,时年72(即生于公元前25年,卒于公元47年)”。

  以下对两位作比较分析。

  1.蔡勋是陈留郡圉城人;蔡茂是河内郡怀城人。一在黄河之南、一在黄河之北,二者相去三百余里。

  2.蔡勋在哀帝时以孝廉为长安邰长。平帝时为郿令。王莽初,授以厭戎连率,……逃入深山,不仕新室。蔡茂,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以此观之,蔡勋与蔡茂年龄相仿,一在河之南,一在河之北,他们不是祖孙,也不是父子关系。

  四、蔡寅与蔡履

  《戡序》:“兴宗生从事郎中顺(应是从事中郎)、太子詹事约,齐黄门侍郎宾、梁中书令撙。……宾生齐祠部郎履”。

  《戡序》提出的这个世系,之后被一些族谱及论著所引用。如《图2》:“兴宗—顺、约、宾、寅、撙。宾之后为履”。

  郭正忠先生《蔡襄家世及渊源考》(《蔡襄及其家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蔡襄的玄孙蔡戡,或许为族谱作过序——此事是否属实,尚待研究;至少今本《定斋集》(蔡戡文集)未载此序,而民间流传的《蔡氏族谱》中,则录有其一序。即使此序真出于蔡戡之手,他也只提到战国、秦汉时的几位蔡氏名人,未曾叙列他们的宗支世系。”在另一处:“传为出于蔡戡之手的《蔡氏族谱序》,称蔡茂为勋之孙,携之父,又与《蔡氏大宗世系总图》矛盾,而且越发荒谬。”在其注11:“从谱序这一讹误看,该序是否尽为蔡戡所作,尚值得怀疑。”该文对“宾生齐祠部郎履”在其注65:“蔡寅,族谱误为蔡宾。”

  《宋书·蔡廓子兴宗传》:“元嘉2年(425年),廓卒,时年47。”即蔡廓生于379年,卒于425年。《南史·蔡廓传》:“蔡兴宗,泰豫元年(472年)卒,年58”。即蔡兴宗生于415年,卒于472年。”子顺字景玄,昇明末(479年)卒,弟约。……约字景撝,齐永元2年(500年)卒于太子詹事,年44,赠太常。弟撙。”即蔡约生于457年,卒于500年。《梁书·蔡撙传》:“撙少方雅退默,与兄寅俱知名。……梁普通4年(523年),卒,时年57”。好撙生于467年,卒于523年。

  蔡交云先生在一内部小刊登出一篇商榷文章,对蔡履的生年作了推算,提出蔡履生于455年前后,作为商榷论据。

  上面所引的各位有生卒年的,在此作一分析。蔡约生于457年,蔡撙生于467年,二者相距10岁。若其间一位是蔡寅,则蔡寅约生于462年前后。依郭正忠先生考订:“蔡寅,族谱误为蔡宾”。那么,生于462年前后的蔡寅会有生于455年前后蔡履这样的儿子吗?估且退一步说,依“序三的宾、序四的寅”这一说法。蔡约和蔡撙二者之间有三宾四寅。那么,蔡宾约生于461年前后,蔡寅约生于464年前后。约生于461年前后的蔡宾,会有生于455年前后的蔡履这样的儿子吗?真是怪事一桩。

  拙文《探究》中说:“南朝济阳郡里还有几支蔡氏,其中较为兴旺,很有实力,很知名的一支是蔡景历家族。”景历的曾祖父就是蔡履。《北史、周书·蔡大宝传》、《周书·萧言传》记述蔡大宝,其中提到:“祖履,齐尚书祠部郎。父点,梁尚书仪曹郎南兖州别驾。”拙文《探究》中列出了从履至翼6代世系。历史上这位蔡履,若挂在蔡寅(或者蔡宾)之后,那他就不可能当齐官了,但史书上他确确实实是齐的官员。南朝齐是479年建立、502年灭亡的。若如上分析,蔡寅生于462年,他若真有儿子,到502年才几岁,能当上齐尚书祠部郎吗?

  从上所述,蔡履这一支挂不上蔡兴宗这一支,是济阳郡望的另一宗系,应深入考证。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