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历史 >> 信息正文

祠堂里的大舞台

    “澄海程洋冈蔡氏宗祠”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距今已有539年的历史。
    程洋冈蔡氏宗祠既是蔡氏族人祭祀先祖或先贤、缅怀祖德、慎终追远的神圣殿堂,也曾经是族长们制订族规民约的具有权威性的场所;100年前,蔡氏宗祠又成为培养人才的育人基地;更难能可贵的是,蔡氏宗祠还是奏响时代主旋律、宣传先进文化的大舞台。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蔡氏宗祠“饗葆堂”创办了凤冈学校,创办人是蔡氏族人,第一任校长是蔡杰三。公元1931年,程洋冈蔡氏宗祠又创办了程光学校,发起人是族贤蔡向文、蔡歆珍、蔡帮彦,并聘请外地籍韩俊德任第一任校长。当时,这两所学校共有学生400多名,这在澄海地域内是入学率较高的祠堂学校之一。学生来自本乡各姓氏或邻乡,这又体现了蔡氏凤冈学校和程光学校“和谐共享”的办学理念。这两所学校所聘请的老师有本族的,也有外乡的,其中不乏一批进步的文化人,乡中的开明绅士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或教学中。
    公元1937年,日寇的铁蹄蹂躏中国大地,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为保家卫国、抗击强盗,中华儿女纷纷奔赴抗战前线,慷慨激昂地与日本强盗浴血奋战,誓死保卫祖国河山。
    是时,受抗战精神的鼓舞,在进步文化人的倡导下,程洋冈凤冈学校和程光学校组建了两个剧社——凤冈剧社和程光剧社。
    凤冈剧社的创办人是蔡赞宇、蔡远涛、蔡焕钊等,这些人既是程洋冈的开明士绅,又是潮乐的爱好者。程光剧社的负责人是蔡歆珍、蔡帮彦、蔡如汉、蔡向文、蔡家楠等,这些人既是学校的进步教师,又是戏剧的爱好者。他们接受左翼进步文化思想,阅读左翼作家的作品,提倡教育救国,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作为办学的宗旨。
    公元1943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抗战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在这大好的抗战形势下,凤冈剧社和程光剧社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以鼓舞士气。剧社负责人蔡帮彦改编著名秧歌剧《兄妹开荒》。《兄妹开荒》是王大化、李波在延安时期创作的,内容主要反映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蔡歆珍任导演,剧中兄妹分别由蔡如汉和蔡卓琴扮演。该剧在程洋冈蔡氏宗祠“饗葆堂”的“抱印亭”演出。乡人争相观看,场场爆满,好评如潮,收到极佳的演出效果。“抱印亭”第一次上演革命歌剧,这为蔡氏宗祠的历史添上具有时代意义的精彩一笔。
    剧社还结合当时的形势和当地的习俗,自编一些小话剧,有提倡男女平等,反对买卖婚姻的话剧《贫女泪》,有歌颂热血青年踊跃投身抗战浪潮的话剧《送郎远征》,这些集地方性、时代性、教育性于一体的话剧,深受乡民称赞。
    公元1949年,潮汕大地迎来解放的大喜日子。乡民载歌载舞,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欢庆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当家作主,迎接幸福生活的到来。

    在这欢庆的大喜时刻,凤冈学校校长蔡德光(澄海西门人)迫不及待地组织凤冈剧社开展宣传活动,密锣紧鼓地在“饗葆堂”排练歌剧《白毛女》。《白毛女》是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一部著名歌剧,它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全新主题,诠释了时代变化的本质特征。蔡德光校长任该剧导演,蔡向章任音乐总监。蔡歆珍的次女蔡若钿扮演黄世仁,蔡静君扮演白毛女。音乐老师蔡向章、著名古筝演奏家蔡远涛两位名贤大胆处理歌剧的伴奏,用潮州音乐的主要乐器二弦、二胡、椰胡、扬琴以及潮州锣鼓等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人物对白还用潮州音乐的“棚顶乐”作为背景音乐,以喧染剧情气氛。这样,该剧乡音浓郁,潮味浓厚,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音乐尝试和创新。
    时逢程洋冈丹砂古寺“九月十八日玄天上帝巡游”的传统节日,《白毛女》在“饗葆堂”的演出,更增添了这个传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气氛。
    这里要插叙一笔。为什么当时潮汕刚刚解放,一个农村祠堂里就能演出革命歌剧呢?其实,当时凤冈学校聚集了一批进步的文化人——杜国斌、谢延年、高秀真等,他们以教书为掩护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白毛女》的剧本是他们提供的,《白毛女》的演出是他们幕后策划的。
    剧社还演出潮汕方言歌剧《赤叶河》。由于观看的乡民太多,“饗葆堂”容纳不下,便在乡里“许厝埕”另搭一个大舞台,连续演出五天。观众既有本乡的,也有外乡的,甚至有邻县的蔡氏宗亲也千里跋涉赶来观看,可见其宣传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
    公元196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国际上,中苏两党就“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等路线展开“白炽化”的论战,两党关系急剧恶化。国内,由于3年自然灾害和苏联逼债,经济下滑。国民,特别是青年,对理想和前途感到十分迷茫。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公开发表。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成了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于是,相关的文艺作品面世了。其中《千万不要忘记》和《年青的一代》两部话剧成为各大省、市的戏剧舞台争相上演的热门剧目。程美小学的老师和乡文化室的青年也不失时机地选中《年青的一代》剧本,并在程洋冈蔡氏宗祠“饗葆堂”排演。
    《年青的一代》讲述了萧继业、林育生等几个从上海到边远地区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年青人对待生活、友谊、爱情和事业方面的不同态度,引发了该怎样去教育年青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主题。
    为了演好这个话剧,剧组特请时在澄海苏南初级中学任教的蔡向章老师和澄海文化馆负责人蔡英豪临场指导。该剧由蔡如汉长子蔡伟杰执导并扮演主角林育生,郑楚君扮演夏倩如,蔡向章之女蔡庆史扮演周婕,蔡悦粧扮演肖奶奶,薛福星扮演林坚,许玛丽扮演林岚,郑狄臣扮演萧继业。
    在农村的祠堂里演出这么一部极具时代性的大型话剧,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故此,该剧组受到澄海县宣传部门的表彰。
    为参加1963年澄海县农村文艺汇演,程美小学教师又在“饗葆堂”排练了潮州方言歌《吾家住在虎丘山》。潮州方言歌《吾家住在虎丘山》由蔡伟杰、陈应潮写词,澄海潮剧团郭景凯作曲。该节目荣获集体表演奖,主唱蔡淑芳荣获个人优秀奖。蔡伟杰荣获1963年度“个人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
    程洋冈蔡氏宗祠“饗葆堂”自1943年演出《兄妹开荒》到1963年演出《年青的一代》,刚好20年。在这20年的峥嵘岁月里,“饗葆堂”这个大舞台始终立于宣传先进文化的前沿,以一种特别的形式培养族人爱国爱乡爱族的豁达情怀。值得一提的是,活跃在“饗葆堂”这个大舞台上的角色有父子、父女、叔侄、兄妹,这体现了蔡氏宗祠传承美德的优良传统。
    程洋冈蔡氏宗祠“饗葆堂”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书写的历史,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一、选择在祠堂里演出戏剧是明智之举。
    祠堂是各姓氏族人祭祖和族老们议事的极具权威性和震慑力的场所,也是族人敬畏的地方。开明乡绅和进步文化人利用这个场所进行先进文化宣传,确实是明智的选择。族长、族老、乡绅们认可的事,族人理所当然赞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宣传和教育效果,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二、祠堂大舞台安排三次大型演出极具时代性和教育的及时性。
    1943年,日寇猖獗,潮汕大旱,民不聊生,纷纷逃命他乡。在这国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进步文化人和地下党员利用祠堂的合法性进行宣传演出,激发人们的抗战决心和爱国热情,鼓舞人们挺起脊梁,勇于战胜天灾人祸,敢教日月换新天。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人民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历史大转折的时刻,凤冈剧社演出《白毛女》,既宣传了党的农村政策,又鼓励乡民积极投身到土改运动中去。
    1963年,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面对国际的紧张局势和国内的经济下滑,好多知识青年意志消沉,产生各种与时代不和谐的思潮。在年青人的理想和前途感到迷茫的时刻,程美小学教师和村文化室成员排演话剧《年青的一代》,及时拔正年青一代的思想航向,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无疑是一场洗涤心灵的“及时雨”。
    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看世事沧桑借鉴过去,数风流人物该看今朝。蔡氏宗祠“饗葆堂”这个大舞台还会继续扮演时代的主角,为传承前辈传下来的好文化、好传统而鼓和呼,为蔡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而传播时代正能量。

 

来自儒林门第微信公众号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