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地域蔡氏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达到高峰。以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表现。
潮汕祠堂,往往是所在地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物。它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富有较强的文化个性,鲜明的艺术表现,是维系家族血统的纽带,以家乘族谱为载体,标本族姓源流,追先祖功德,纪宗支的派衍,以伦理纲常之道,立族远规家训,制度家族成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将本族先人忠君爱国、开孝亲睦邻、迁徙开基、勤俭持家、寒窗苦读的事迹典故,以诗词歌赋等多种表现形式,演绎族姓的精神,以教育后代。
宗族的实力决定宗族的凝聚力。在封建社会,一人得道,合族皆荣,族中有人金榜题名或青衣换紫袍,那么这个宗族建造的祠堂就能“竖旗杆,开山门,设置门当户对”等与其官位相应的设施。哪个祠堂门前竖起的旗杆夹多,说明该族登科第的人多,相应地做官的人也就多,其族人自信心,自豪感也就强,从而对宗族就有更强的归属感,以这个意义上说,从一个祠堂的陈设就能了解这个家族的实力。
“澄海蔡氏文化研究会”域内原有宗祠,祖祠40多座,其建筑形式各异,它的建筑基本是“潮汕风水学”金木水火土融入祠堂建筑格局中,有潮汕祠堂“皇宫起”之称,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大部分蔡氏祠堂或被人为破坏。或年久失修,或因城市改造而被拆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源报本,昭穆有序成为族人的共同认识,古云:修谱以聚族,建祠以敬先,前者是彰显中华民族子民弘扬祖德,敦亲睦族,昭穆有序的家族意识,后者是人们在家有谱,族有序之后,追宗思源的精神有所寄托。
为了维护祠堂,蔡氏文化研究会域内各村居、社区宗亲组织,先后筹集资金1500多万元,重建或修缮宗祠30多座。修缮后的宗祠风韵如故,重放异彩,为族亲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弘扬祖德,尊祖敬祖的场地。祠堂的重修,是光前裕后,敦亲睦族,裔孙昌盛的具体表现。是记录历史,凝聚亲情,促进和谐,传承文明,是体现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可贵精神。建设好祠堂是蔡氏子孙的责任,是慎终追远,缅怀祖德的另一种表现。修建好宗祠,我们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子孙后代。在这里,简单介绍几个祠堂的管理和建筑风格及地域的布局,以供研究、借鉴。
广东省的民间艺术之乡——西门乡有人口8000多人,其中蔡氏占总人口二分之一,历史上西门蔡氏有13座宗祠、祖祠,地域遍及原澄城旧城区,最有名气的是名贤祠(即忠惠公祠),祠址:澄海旧城内阜安街,祠宇巍峨。堂构庄严,额匾“思敬堂”门联:“名贤家声远,闢望世泽长”。堂内楹联:“忠惠传家诗书礼乐诏统绪;岁时报本蒸尝俎豆荐馨香。”牌匾是“簪缨茂胄”“德泽深仁”。
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家庙被征用拆除,族众要求重建名贤祠呼声甚高,但因受土地资源等问题限制,一直未能如愿。公元2006年,西门蔡氏联谊会决定易地重建“蔡氏名贤家庙”,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采取中西合璧楼结构,开创澄海祠宇建筑结构的先河。底层大厅堂采用潮汕传统建筑风格,庄严古朴,二层办公厅、会议厅、名人书法展厅,一庙多用,古为今用。西门的各座祠堂除名贤祠在旧城区中心阜安街之外,还有西畴祖祠,祠址在澄城南门外尾街;三房祖祠,祠址在澄城望美村;谦祖祠:祠址在澄城西门内环城北;惠庵祖祠:祠址在澄城城东县前街。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千程洋冈是多氏族的村落,人口有7000多人,其中蔡氏人口3000多人。有宗祠、祖祠8座,蔡氏大宗祠座落于乡中心宝地,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为“五子登科”格局,庙貌壮观有其特色。大厅前拜亭(抱印)设计风格独特,是祠堂建筑的典范。该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崇祯庚午(公元1630年)重建,康熙四十九年岁次庚寅(公元1710年),是裔孙达濠副将茂植主持重修,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祠貌全非,断壁残垣,鸟雀侵座,观之心伤。公元2004年,海内外族众慷慨解囊,择吉重修,古祠重放光彩,雕栏画栋,烁烁生辉。宗祠堂号是“饗葆堂”,意为满堂孙曾,谨备斟酌,以虔诚之心敬奉先祖的地方。堂中对联曰:“谱系自莆抵澄溯木本水源创业垂统诒谋远;世代有宗迄今看瓜延瓞绵行礼奏乐历时新。”牌匾为“笃行名儒”。
龙田蔡氏宗祠,始建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用地700多平方米,公元1997年、1999年两次重建。堂号“敦本堂”,祠中对联曰:“敦和气以致祥岂惟甲午鹿鸣一人重宴;本厚德而载福何只庚寅虎榜三代同科。”
岭亭蔡氏家庙,为皇初祖金溪公庙,自宋至明子孙日蕃,历代仕进频出人才,故立庙为大宗,由开基祖简斋公、与潮公、至诚公三祖房轮流履行祭祀事宜,薪火相传,成为三祖房裔孙供奉祖先之大宗祠。堂号为“承成堂”,宗祠座落于澄海岭亭龙江境内,坐东朝西,口埕宽阔,植有古榕4株,蔚为幽美。围墙之外,辟有一池塘,形似弯月,名曰“月宫池”。大宗祠始建于明代正统年(公元1436~1449年),后园战记,几遭毁厄。重建于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此后历200余年沧桑变故,至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再度修建,历时3年才告竣工,终于建成一座别具一格、闻名遐迩、气势雄伟的祠庙。岁月流逝又过一甲子,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祠貌全非。至1993年,在海内外名贤族亲宗胡倡导下,克服诸多困难,着手再作重大修建,工程8个月顺利竣工,使祠焕然一新,大体保留1943年修祠的建筑风格,可谓古庙新貌,风韵犹存。
除以上简单介绍几座宗祠之外,东湖蔡氏“世德堂”、渡亭“贻穀堂”是较早前修缮的祠堂。在这10多年中,澄海蔡氏修建或重建祠堂共30多座,尚有部分宗祠还在规划准备重建。
保护管理好祠堂建筑、祠堂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我们祖先的最好回敬。前人建祠,后人重修,薪火相传,裔孙有责。
澄海祠堂盛于明清,尤其是清代中后期,大小祠堂遍布城乡。其构筑宏丽、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久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澄海人民所重视。清初,“康熙斥地”之后,复海界,人们最先恢复的是宫庙和祖祠,然后才是自己的居室,足见祠堂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
祠堂中的神龛、神牌、堂号、堂联、牌匾、族谱等是祠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物,我们应好好珍惜和保护。
神龛是晋祖敬设神牌的神圣位置,故有“牌位是主、神归祠宇,子孙昌延、富贵长久”之说。
堂号是同郡同姓人群标明某一家或某一房,区分支派的标记。是家族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亲睦族的符号标志。
堂联是通过对联形式,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官位等等,以艺术手法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数典不忘宗的目的。
牌匾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是融书法、雕刻漆绘于一体,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祠堂的牌匾多为功名牌匾。功名牌匾在彰显家庭辉煌的背后,有鼓励后人,要求后人坚守优秀品德、光荣传统的作用。尽情演绎于古人注重教育,鼓励后人发奋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人生理念。牌匾的规格和数量是族人炫耀的资本。
堂号、堂联、牌匾多出于书法名家之手,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强的欣赏价值。
族谱是祠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谱,明确本族辈序,推行宗族伦理,缓和宗族内部矛盾,加强血缘姻亲,交流情感,增强宗族凝聚力,是血脉传承,宗族文化传承,联系着本族的过去,延续着未来。
研究祠堂文化,也就是为了更好保护祠堂建筑,合理开发利用祠堂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蔡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发挥联系海内外宗亲的作用,以期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保护祠堂文化,对祠堂的文物保护尤为重要。澄海蔡氏祠堂建筑大多至今都在五、六百年,祠堂中的各种木雕、石雕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近年来已发现有不少文物被盗,有两座大宗祠的大门前两侧,两对精雕石鼓,一夜之间被盗。有一座大宗祠的8扇大闪门上,有8幅精美历史人物图案、黄金绘漆的潮汕木雕被盗。它的价值不说,但500多年的祠堂珍贵文物被盗,损失是极为严重的,实在太可惜。所以保护祠堂文物,应引起各地宗亲组织的重视,应认真加以保护和管理。为此,澄海蔡氏文化研究会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探讨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在修建好祠堂的同时,对祠堂的建筑物和祠堂的文物加以保护尤为重要。
澄海蔡氏祠堂在弘扬祠堂文化,保护好祠堂建筑及历史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每个宗祠都组建“宗祠管理理事会”,严格财务管理制度,负责宗祠的各种祭祀活动,对内做好族亲团结和谐工作,对外加强宗亲之间联谊活动。建立专人看管制度,日夜有人守护宗祠,防火防盗有专人负责。整理祠堂文物资料存档,编撰族谱,世代相传。
澄海蔡氏祠堂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座座壮丽辉煌的大祠堂屹立在澄海大地上,祠堂已不再是封建宗族势力的传统阵地,它已成为族人祭祀先祖的神圣殿堂,也成为族人健身、娱乐、学习的精神乐园。
来自儒林门第微信公众号